重視偏鄉醫療與末期病人照護 王英偉獲醫療奉獻獎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109 09:30:40)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榮獲花蓮縣第十五屆醫療奉獻獎。三十三年來,王英偉不僅開拓了花蓮偏鄉巡迴醫療模式,並於1996年成立東臺灣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心蓮病房」,成為臺灣標竿學習典範,影響足跡遍及亞太地區多國,在國民健康署任署長期間,更透過政策面、實務面加強病人個別照護品質,致力於推動安寧緩和照護第三波運動,打造高齡友善的慈悲關懷城市。
花蓮縣醫師公會於十一月六日舉辦醫師節慶祝大會,由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與理事長梁忠詔頒獎,表揚王英偉醫師對東部地區醫療的貢獻。
1989年,來自香港醫師世家的王英偉,從臺大醫院、臺北醫院完成家庭醫學體系訓練並升任主治醫師後,帶著妻子來到啟業第三年的花蓮慈院服務,創辦家庭醫學科。
花蓮縣幅員廣大,為提供山地原住民及偏遠地區更多的醫療服務,在醫院支持下,王英偉身兼醫師與司機,帶著一名護理師和一位慈濟志工,在花蓮山區村落間開啟「定時、定點、定人」義診和衛教服務;當時家醫科只有二名主治醫師,二人駕駛的醫療車,一年里程數超過十萬公里,幾乎跑遍了花蓮山區部落能跑的地方。王英偉團隊在偏鄉帶動的不只是醫療,更以社區衛教活絡整個村莊,提供中風病人、心臟衰竭病人居家照護,甚至讓病人成功脫離鼻胃管及尿失禁人生。
「醫療只是一種手段,讓社區民眾得到健康才是目的。」王英偉說,這是他的老師——臺大家醫科主任謝維銓教授時常掛在嘴上的叮嚀,也是他推動社區醫療的原則,時刻銘記於心的一句話。
1991年,王英偉再與慈濟基金會合作,啟動「貧病醫療保健服務」,結合公衛護理師、社工,化被動為主動,走進深山部落、偏遠社區,追蹤因病而貧及無法就醫的病人。在這過程中,他發現遠距交通造成的求醫不變,或家中有多位被照顧者,往往是造成偏鄉居民隱忍小病痛或服用偏方的主要因素;這讓他更堅定推動「預防疾病」的衛教,在制式的健康檢查項目之外,還規畫了活動能力、身體衰弱檢測評估、飲食習慣等項目的追蹤紀錄及健康教育,也促成在日後發展出「偏鄉遠距雲端醫療」的服務。
1996年,花蓮慈院成立心蓮病房,這是東臺灣第一間安寧療護病房,王英偉是籌設和耕耘心蓮病房的領頭羊。1997年,王英偉到日本、英國取經,領會到應發展出屬於臺灣本土的安寧療護經驗才能全方位照顧病人,於是他提議與其他醫院的安寧病房以「遠距視訊會議」定期透過個案討論、分享、交換意見;最早與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及北榮醫院大德病房每月一次的遠距視訊討論會,隔年,成大醫院緣恩病房、淡水馬偕安寧病房、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三軍總醫院寧境病房也陸續加入,延續至今已有超過六十個團隊加入這個每月舉辦兩次的「全國安寧視訊會議」。
擔任亞太安寧緩和網絡理事時,王英偉開始舉辦亞太安寧網絡「線上交流教育計畫」,邀請日本、澳洲的專家做專題演講。他援引最新的觀念與資源,在不斷分享下,花蓮慈院心蓮病房猶如臺灣東部的小恆星,總是綻放著光芒,吸引海內外的專家來參訪,至今已有五十多個國家地區,包括日本、英國、澳洲、新加坡、香港、美國、夏威夷……等地的安寧療護組織,近五千位專家及學者前來交流。
王英偉積極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安寧療護,強調「全家、全人、全隊、全程、全社區」的五全概念,讓生命能從樂活走到善終,重視病人臨終心願。心蓮病房護理長江青純表示,王主任為「圓病人夢,使命必達」的決心與行動力,也是促進心蓮團隊更加努力的一大原因,為幫病友圓夢,包括舉辦病房婚禮、畫展、詩展、影展,帶病人返回遠方的故居,甚至開啟「心蓮旅行社圓夢計畫」,帶著病人一圓家庭旅行夢。
「沒有一個病房會像家,也沒有一個家會像病房。」儘管很多病人和家屬讚譽心蓮病房像家一樣溫馨,但王英偉卻認為,家才是最無可取代的,是人們最熟悉、最自在、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他鼓勵病情穩定的病人出院返家,接受居家安寧。2012年,在經濟部支持下,花蓮慈院結合雲端科技成立「讓病人安心回家」專案,王英偉帶領團隊全力打造「安寧居家整合性服務平台」,讓即使家在偏鄉的病人發生發燒、胸悶、氣喘、褥瘡傷口等問題時,家屬等照顧者能透過遠端視訊處理突發症狀。
王英偉在國民健康署署長任內,促成並見證了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讓「善終」成了基本人權。卸任後,他重返醫療第一線,接任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持續落實緩和醫學教育訓練,培育醫學生、護理學生具備人文關懷精神之外,也努力幫助家屬與照顧者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他的身影不只出現在醫院,更多時候是在安寧居家幫助病人,也讓家屬及照顧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