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狂瀉肚子、腹脹痛…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恐使消化道潰瘍穿孔!

民生頭條/ 2022.11.07 11:3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的疾病,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CD)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好發年齡分別為40~60歲及20~35歲。克隆氏症也可能發生於兒童。克隆氏症盛行率在台灣約十萬分之3~4、每年約有75名新發生案例。潰瘍性結腸炎為十萬分之12、每年新確診之個案分別約為350人。在台灣的克隆氏症患者以男性居多約7成、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男女比例為1.4~1.6。2001-2015推估台灣目前克隆氏症患者人數約919人及潰瘍性結腸炎約2887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圖/Shutterstock)

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可能影響全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門的每一個部分,但最常影響的部位為「迴腸末端」。它不只影響消化道的黏膜,甚至可能侵犯整層腸壁,可能引起黏膜發炎、潰瘍、甚至造成狹窄、穿孔或瘻管等,造成病人營養吸收不良,腹脹、腹痛、腹瀉,最終造成體重的減輕。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反應通常僅局限於大腸的部分,至多侵犯到迴盲瓣附近的小腸。對照於「克隆氏症」全腸壁發炎的反應,「潰瘍性結腸炎」僅局限於表層黏膜的受損,所以,最常見的症狀為血痢附帶黏液的糞便。當疾病急性復發時,對水分吸收能力大大降低,容易造成腹瀉的惡化。

許多IBD病友常於確診時已經有營養不良,或某些特定營養素缺乏的狀況,特別是CD的病友發生的機率又較UC為高。因此,營養評估及營養醫療的介入,應列入初次診斷病友常規的處置,因為一旦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可能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的機率且會影響預後。

來源:《IBD發炎性腸道疾病營養指南》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