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戴立寧隨想錄》黨同伐異:北宋的兩起文字獄

優傳媒/ 2022.11.06 22:58

 

作者/戴立寧  

 

文字獄,是統治者對文人的一種政治迫害;從被害人的著作中摘取字句,斷章取義,羅織成罪。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千、萬人受害。有人考證:漢宣帝(劉病己/劉詢)五鳳5年(公元前54年),腰斬的楊惲是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文字獄被害人。

 

楊惲是誰?提起他的外祖父, 國人應該是無人不知。他的外祖父司馬遷所作《史記》,就是這位外孫楊惲進獻給漢宣帝的。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光被宮刑,又何嘗不也是另一宗因文字肇禍的事例。

 

漢之後,文字獄案例不多。隋以科舉取士,政務漸趨開明;唐承襲了隋的傳統,文字獄不再出現。宋開國之初,就刻意優遇文士,本來不該出現針對文人文字羅織致罪的情事;但因為新舊兩黨相爭失去理性,不該發生的事,竟然在北宋中後期頻頻地出現。

 

北宋第4位君主,宋仁宗趙禎慶曆四年(1044),范仲淹等改革派發起的「慶曆新政」歷時一年半失敗,就與一起文字獄有關。

 

治平四年(1063),英宗趙曙病死,太子趙頊繼位為第位6君主,年號熙寧,這便是後來的神宗。趙頊即位時,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與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治平二年 (1065) 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

 

熙寧年間,趙頊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政。在王安石的推動下,開啟了一場大變法,就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對趙宋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變法觸犯了既得利益,遭到北方舊勢力的強烈反對。從另一層次觀察:也是宋朝南北文化的交鋒。「南人不可當政」居然成為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堂皇理由。司馬光曾報怨:「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引鄉黨之士,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范仲淹/王安石:楚人;蔡確/蔡京:閩人。)

 

這原本是政治的競逐,也進而影響到宋代詩詞的發展。黨同伐異,為剷除異己,無不用其極;竟在詩詞文字中挑毛病,乃導致文字獄的頻頻出現。

 

兩起影響深遠的文字獄大案,天下動容:一起是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的蘇軾「烏台詩案」,另一起是十年之後的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1089年)的蔡確「車蓋亭詩案」。

 

北宋御史台院內,柏樹蒼蒼,烏鳥棲息。蘇東坡被囚此地103天,幾乎被殺,著名的烏台詩案就在此發生。

 

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因對新政持反對態度,43歲的蘇軾由徐州貶調湖州。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最終於四月二十抵達湖州,按照慣例他需要向皇帝寫一道謝恩表。《湖州謝上表》:先自謙為官無績,再敘述皇恩浩蕩;之後,夾上了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就是這幾句牢騷話惹了禍;「新進」/「生事」等語,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給蘇軾扣上「嘲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進而更從他數百詩句中,斷章取義,羅織罪名。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在訕上無施政能力;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刺新政之傷民…。

 

時任副相的王珪,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是在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 藉此指控蘇軾「大逆不道」,欲置之於死地。

 

7月28日,蘇軾在趙頊的默許下,湖州被捕。8月18日,被解入京,下禦史台獄。兩個多月的「根勘」審理。蘇軾受盡非人折磨,晝夜逼供,真是「詬辱通宵不忍聞」。最後,給蘇軾定了「大不恭」罪名,請求神宗處死蘇軾。

 

趙頊本來只是想殺殺蘇軾的傲氣;如今卻弄成了大獄,竟不知如何善了。幸而當朝多人/無分新舊紛紛為蘇軾求情 ;特別是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聖朝不宜誅名士」。趙頊遂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在位18年的神宗趙頊病逝;繼位的哲宗趙煦,10歲未滿,祖母宣仁(高)太皇太后垂簾輔政。高太后出身北方豪門,利害關係,堅定站在變法的對立面。用司馬光執政,將推行經年/稍有成就的新法全部廢除;新黨中人也幾乎全部被貶職。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元祐更化」,直到高太后去逝(1094)哲宗趙煦親政,前後歷時9年。

 

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高太后主導下,致力於恢復祖宗舊制,「凡熙寧以來政事弗便者,次第罷之」。支持變法者被稱之為「元豐黨人」,反對變法者被稱之為「元祐黨人」。高太后死後,哲宗趙煦親政,隨即廢除舊法,恢復神宗時的新法;從此宋朝進入了黨爭的泥沼,不可自拔。

 

在高太后垂簾的9年中,元祐黨人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元豐黨人的打擊也從未放鬆;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蔡確的車蓋亭詩案。

 

神宗趙頊死時,王安石已罷相回家, 撐起新黨大樑的是元豐五年拜相的蔡確;蔡確是新法的中堅人物,屬不可或缺的存在。

 

司馬光拜相,蔡確初貶陳州,再貶安州。蔡確在安州作《夏日登車蓋亭》七絕車蓋亭詩案:退職宰相蔡確貶嶺南客死他鄉10首,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對隱士生活的嚮往:

 

一、公事無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須隨;溪潭直上虛亭表,臥展柴桑處士詩。

二、紙屏石枕竹方牀,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三、滿川佳境疏簾外,四面涼風曲檻頭;綠野平流來遠棹,青天白雨起靈湫。

四、靜中自足勝炎蒸,入眼兼無俗態憎;何處機心驚白鳥,誰能怒劍逐青蠅。

五、風搖熟果時聞落,雨滴餘花亦自香;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

六、來結芳廬向翠微,自持杯酒對清暉;水趨夢澤悠然過,雲抱西山冉冉飛。

七、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無佩犢人;病守翛然唯坐嘯,白鷗紅鶴伴閒身。

八、喧虺六月浩無津,行見沙洲凍雨濱;如帶溪流何足道,沉沉滄海會揚塵。

九、西山彷佛見松筠,日日來看色轉新;聞説桃花巖畔石,讀書曾有謫仙人。

十、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釣台蕪沒知何處,嘆息思公俯碧灣。

 

就是這十首詩為蔡確惹上了大禍。一個有舊怨的政敵抓住了機會,把這十首詩曲解本意/牽強附會,向朝廷告發:語涉謗訕,譏諷太后…。

 

比如說:第二首「睡起莞然成獨笑」,顯然不懷好意,如今的政令清明,不知道蔡確有什麼好笑的?第五首「黃口鬧/小魚忙」譏諷朝廷任用新人,卻無識人之明。第八首是在詛咒我宋朝國運。第九首是對朝廷不滿,埋怨朝廷的處置不公。

 

第十首最嚴重,論事用典,誣陷當今垂簾輔政的高太后有仿效武則天的意向。高太后大怒;堅持重貶蔡確到嶺南。

 

在當時,被貶嶺南,形同被判了死刑。蘇軾有詩:「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蔡確被眨,三年之後,即元祐八年(西元1093年),客死異鄉;期間朝廷曾經大赦天下,但高太后將蔡確排除在外。

 

車蓋亭詩案成了北宋開國以來打擊政敵面最廣,打擊力度最強的文字獄案。元祐黨人利用高太后對蔡確等元豐黨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整個集團進行了一次斬草除根式的清算。

 

1094年,高太后去逝,哲宗趙煦親政;他起用了元豐黨人章惇,又將元豐時期的新法恢復起用。元豐黨人經過這麼多年的迫害,對元祐黨人無不痛恨。當初王安石變法時激情的新黨不復存在。毫無節制的黨派之爭把羸弱的宋朝翻來復去地折騰,從而為40年後的靖康之恥,預埋了禍根;宋王朝就這樣慢慢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圖片取材自網路)

 

作者簡介

戴立寧,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人物、評議時事。〈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