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說自己版本故事的說故事人——劉軒

慈善新聞網/ 2022.11.01 08:22

        「故事本身是有力量的,是用來傳遞價值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劉軒,在10月29日受邀在臺中靜思堂舉辦的「心靈講座」,他以「你的故事是誰的?」為題,對著將近五百位來賓說: 「當我們聽到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反映到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投射到這個故事裡面,因此會有自己的獲得。」

        近一年多來,劉軒致力於經營Podcast訪談節目――《劉軒的How to人生學》。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節奏,讓來賓娓娓道來,分享他們的故事,再從他們的故事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一些靈感。

        每個人的感動點都不一樣,這就是奇妙的地方。劉軒引用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英語,Yuval Noah Harari)的話說,「人類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實、數據或方程式,而且這個故事越簡單越好。」

        世界各地都充滿了故事,幾乎所有人也是聽故事長大的。「我們通常不會記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會記得那個背後的故事。」劉軒說:「這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

        寫故事的人,通常會以自己的角度敘寫故事,也就是所謂的「敘事權」。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劉軒想寫書,因為他想要說自己版本的故事。尤其當他進了充滿自由思想的學習殿堂哈佛大學,讓他真正體會到,任何一種道理,都不是絕對的道理;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挑戰,都可以被討論。

        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他選擇音樂系為主修,後來發現哈佛教的音樂歷史、理論及音樂哲學等,他不太感興趣,就改成主修經濟系,他也旁聽心理學課程,聽到教授分享心理學的實驗和對人性的探討,他立刻報名心理系。

        約瑟夫•約翰•坎貝爾(Joseph John Campbell)是人類學者,也是文學家。他發現,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英雄之旅」,也就是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英雄,而這個英雄之旅會讓人在安逸當中,感覺到外界的召喚,被迫走出原來的舒適圈。

        劉軒說,這有如一條不歸路,剛開始會碰到很多挫折,也會遭受很多痛苦。當不得不去面對這些的時候,就會獲得一種新的能力,再回到原點時,對生命就有了新的認識。「約瑟夫有一句名言,『你害怕進入的洞穴內,有你所渴望的寶藏。』(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劉軒說:「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啊!因為我們最渴望它,我們也最害怕它,這就是一個偉大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劉軒揹上背包到世界各地當一個流浪者,也寫了一本書——《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有不少年輕人看了這本書,也踏上了流浪之路。劉軒說,他有一次在紐西蘭的奧克蘭,等紅綠燈時,有一個住在當地的臺灣人告訴他,大學剛畢業後,他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看了這本書之後,就揹上背包跑到澳洲,在當地留下來了。

        「天吶!多麼奇妙的一個故事!」劉軒提高音調說:「這就是故事的力量!」

        2000年時,他剛修完所有博士班的課程,等著寫論文。2001年,他去找指導教授,一起吃早餐時,看到一個人來到早餐店門口,很焦慮地抽著菸。之後,他把菸蒂一丟,走進早餐店,跟老闆講了一些事情。「Oh my god!」老闆大聲驚呼,把劉軒嚇了一跳。

        他藉故要買咖啡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老闆說:「咖啡送你,我今天不營業了。」發生什麼事呢?原來有兩架飛機,撞進紐約雙子星大樓。那天就是2001年9月11日。

        「我在紐約長大,我告訴自己,我怎麼能夠缺席這件事情!」當時所有的飛機都停飛,就連行動電話也打不通,他趕緊坐上巴士回到紐約。問了一輪之後,最後發現,唯一有機會讓他當志工的,就是慈濟。

        他跟著慈濟一起進到紐約市政府,設立能讓罹難者家屬獲得經濟補助,以及心理輔導的地方。慈濟、紅十字會、救世軍等不同的機構都在一座很大的鐵皮屋內,裡面有一大面牆,牆上貼滿了失蹤者或是尋找失蹤者海報、照片。

        慈濟志工告訴他,「我們來聽他們的故事,能夠幫助他們就幫,我們會給予一些金錢的幫助。」他們在當場聽故事,當對方有經濟需求,慈濟就開一千塊美金的支票給他們應急。慈濟前面的人是最多的,所排的折疊椅繞了好幾圈。

        他看到各式各樣的紐約人,有的是先生在投資銀行工作,有的是兒子在頂樓當洗碗工,有人的是最早進到裡面的消防隊員,樓塌了,他們都被困在裡面。

        劉軒為他們做了一些心理輔導,他聽了幾十個、幾百個故事後,無法不受到他們影響。「但是我發現,我完全無法給他們輔導,只能夠聽他們講故事。」念了那麼多心理學的理論,在那時候卻使不上力,幫不上他們,當時他真的是非常灰心,覺得自己真的沒有用。

        於是,2001年年底他離開紐約,搭飛機到了北京、上海、香港,最後回到臺北,回到生命的初始處。

        一轉眼,二十一年過去了。這就是人生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我們非常安逸過生活的時候,突然飛來兩架飛機、一顆飛彈、一個看都看不見的病毒,突然改變整個計畫,突然又造成了一個新的故事。「我們能夠做什麼?我們只能夠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劉軒說,故事是多麼有力量,故事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別人;故事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也可以讓人重新思考;故事可以讓人脫離執念,也可以脫離痛苦;故事有治癒的力量,對我們自己、對別人都可以。

        「我們都應該好好分享自己的故事,要珍惜我們的故事,每一個在生活裡面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價值。」劉軒提到,如果能夠找到故事背後的意義,這個故事就是生命給的禮物;要好好珍惜這個禮物,甚至好好去分享。

        劉軒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分享故事的人,因為「施比受更有福」。他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很愛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孩子可能還沒有情緒的語言,去敘說對於這個故事,或對某一件事情有什麼感覺,他就會鼓勵她把那種感覺說出來。

        在說故事的時候,劉軒會問她,「妳覺得這個機器人,心裡面在想什麼?」他表示,孩子是可以「換位思考」的,如果不斷地問,「你覺得這個人,他心裡在想什麼?」「你覺得這隻動物,在想什麼?」「你感受到的是什麼?」劉軒說,他們就可以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我跟他們講故事,也跟他們一起創作,我希望他們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說故事者。」

(撰文:魏玉縣、攝影:施龍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