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罹患人數有快速增加的趨勢,而早發性大腸癌一般定義為 50 歲之前發生的大腸癌,豐榮醫院一般外科、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之前兆,有研究指出,近年 40 至 49 歲大腸有息肉的比例與過去 50 歲以上有息肉的比例相同。
大腸癌早期常無症狀,鄭智勇醫師指出,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是因為癌細胞並沒有侵犯到腸壁深處,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
在大腸癌個案中,50 歲以上患者就佔將近 9 成,而以下族群為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應更加注意:
- 有腸道病史:有腺瘤性瘜肉或者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者。
-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
大便呈「鉛筆狀」超過一週、無故疲勞應警覺
當身體出現哪些警訊應當心為大腸癌呢?鄭智勇醫師解釋,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別症狀,若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超過三天沒排便,或是大便有黏液和膿、糞便呈鉛筆狀超過一週、長期疲勞和體重無故減輕、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時,就應就醫檢查。
大腸癌分為 0 至 4 期,他表示,0 期通常僅在表面黏膜層、未侵犯到神經,因此常無痛感及症狀,都是健康檢查時候發現,1 和 2 期常有不明原因貧血,排出血便或夾帶黏液。
此外,1 和 2 期也會出現持續或交替便祕、拉肚子、糞便呈細條狀的症狀,患者也會覺得腹部反覆脹氣疼痛或絞痛、頻繁放屁且常有便意感,到了 3 期,除上述症狀外還會加上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和嚴重腹痛。
大腸癌 4 期因遠處器官轉移,症狀有所不同
至於大腸癌 4 期,鄭智勇醫師指出,4 期因有遠處器官轉移,所以症狀是以該器官被侵犯的程度而呈現不同症狀,例如:
- 肝臟發生黃疸
- 腹水
- 肺臟發生呼吸短促
- 肺部發炎
- 淋巴結腫塊
- 頸部或臉部出現明顯淋巴水腫
- 腸道阻塞
- 腹部腫塊
- 認知功能受損
若癌細胞侵犯至骨頭,還會造成骨折、癱瘓、肢體無力等狀況。至於大腸癌 3 年局部復發率,1 期約 10%,2 期介於 10-20%,3 期則受化療影響,有化療可維持 30%、沒化療則增至 40 至 50%。
鄭智勇醫師表示,造成復發的原因相當多,像是不定期追蹤檢查、拒絕化療等都會影響復發,另外像是飲食、肥胖及遺傳基因都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排出「代謝廢物」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要預防大腸癌,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相當重要,應避免過胖及抽菸。飲食部分,鄭智勇醫師建議應避免飲酒過量及攝取過多紅肉(牛豬羊)、加工肉品、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甜食、脂肪等。
另外,建議可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還可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鄭智勇醫師補充,多運動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文 / 李祉函、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專家點出 1 關鍵:出現「這些情況」應就醫
血便是痔瘡、肛門瘻管,還是大腸癌?症狀分辨、治療、手術方式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