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東華、恆毅學生分別獲得大專與高中第一名

愛傳媒/ 2022.10.22 17:51

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東華、恆毅學生分別獲得大專與高中第一名

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東華、恆毅學生分別獲得大專與高中第一名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就讀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專班二年級的吳培源,中學時不慎打斷鼻樑,導致鼻塞問題困擾數十年,為此他自行研發全球第一款可調式的鼻腔擴大器─「Easy Breathe鼻舒眠」,大幅改善呼吸量,已榮獲國際八大金獎,同時改善許多鼻塞困擾患者的不適;另外,目前就讀私立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黃翊珉,跨校與學弟黃冠智的組合,以再生能源為概念研發「壓電能量回收避震系統」,分別在第六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大專院校及高中職組別中第一名。

 

 由慈濟基金會、慈濟科技大學共同舉辦第六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10月22日在臺北松菸文創園區進行總決賽評比,慈濟基金會劉效成副執行長、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炎傳公益慈善基金會傅廷暐執行長、科技創意發明教育學會林翠娥理事長等評審,一一針對22組決賽團隊(大專校院14組、高中職8組)的發明,提出生活實用、操作便利、價格合理、市場接受、應用難易等層面,評核審視產品的整體完整度,並回饋各團隊建言與問題,部分產品在對應弱勢族群的研發過程中,也期許永續發展及社會影響等思維。

 

 吳培源曾歷經3次鼻腔手術,並嚐試使用國內外各種鼻腔擴大器,但效果都不好,他便自己投入鑽研相關文獻,根據華盛頓大學研究指出,「鼻閥」為人類呼吸道阻力最大的地方,醫學上也證實人類呼吸道50%阻力來自鼻閥,影響氣體流量與呼吸品質極大,他研發的「鼻舒眠」為全球首創可調式鼻腔擴大器,選用鈦合金材質骨架及全矽膠包覆,生物相容性高,更可適用於廣大族群,增進健康、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

 

 吳培源指出,「鼻舒眠」主要目的即擴張鼻閥與矯正彎曲的鼻中膈,可有效幫助雙側鼻腔氣流順暢與勻稱,也可幫助鼻中膈彎曲患者改善鼻塞及潛在性缺氧等問題,睡眠時配戴可降低呼吸中止症指數及惱人的打鼾,兒童配戴可改善呼吸量,提高學習及注意力,而年長者因退化性造成鼻閥軟化、塌陷,致呼吸效能下降,戴上後能讓呼吸變得和年輕時一樣順暢大量,睡眠時配戴也能增加吸氧量、改善睡眠質量;不論登山、健行、慢跑、或騎車,都能促進吸氣效能提升,讓運動更輕鬆、生活更健康。

 

 另外,「壓電能量回收避震系統」發明構思來自於,常常會聽到高速公路旁的住戶抱怨著吸音板的效用並不高,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根據這個問題,發明者可讓改造後的隔音牆回收聲波,利用壓電材料的形變,轉換成電能。除了能收集本來流失在我們四面八方的「電力」,也可以解決影響居民生活的噪音問題,相同的,路面也是可以利用相同原理進行發電,創造經濟價值。

 

 對於壓電材料避震系統等實際應用,黃翊珉與黃冠智希望能將此設計應用在高速公路、火車鐵軌、隧道系統等,將系統設計於生活之中,既能回收生活中被浪費的能量、又可以避免周遭環境生活品質下降,同時亦可增加物件的使用壽命,達到永續能源目的。

 

 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表示,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今年邁入第六屆,逐年參賽的作品質量越發增強,參賽數量也增加,希望參賽的同學們,不論是大專或是高中職,能繼續發揮創意進行慈悲科技的設計,即使畢業後仍然可以在這個領域持續投入。慈濟還有一項針對社會青年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今年也邁入第五年,過去五年來培養出55個青年公益團隊,內容涵括環境教育、地方創生、食農教育等等,除了獎金的鼓勵也規劃了業師及導師的指導陪伴,我們在第五屆的青年公益計畫已經向外拓展,走出臺灣,讓其他國家的有志青年也一起參加。

 

慈濟基金會自2017年起辦理「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提供青年所需要的支持與舞臺。為鼓勵青年勇於追逐夢想及自我實踐,舉辦「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 迄今邁入第六屆仍持續鼓勵大專校院及高中職投稿參賽,競賽以環保為主軸,擇慈善或醫療為研發主題,發揮慈善心與創造力,開發具足創新創意且具體可用的作品,進而解決上述相關問題。邀請各校青年學子們為研發注入創意新血,激發無窮的創新思維。 

 

 「不只是競賽,各團隊透過角逐的過程中,激盪出更多創新元素!」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自2021年第五屆開始,徵件對象從原大專院校擴展到高中職類組,希望能拋磚引玉,藉由競賽活動激發同學們的創意及想像力,雖然體力有限但腦力是無限的,讓教育意義除了向下紮根,也向上延伸彼此分享創意想法、交流研發經驗,「一場競賽將課堂向外延伸,成為全國參賽的青年學子們另類校外教學體驗」。

 

 兩年來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然而大環境不減青年學子的創意發明,透過關注多元的社會議題,進而觸及更寬廣的族群與層面,探討問題並提出研發的解決方針,在這場疫情的大災難中,也看見人與人之間持續啟發慈悲心的社會影響力,造福人群挹注一股正能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