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2022臺北藝博「在:邊界之外」邀民眾探索多元的當代工藝創作

勁報/張亞痕 2022.10.26 11:06
新聞圖片

圖說:(上圖)工藝家們與中心主任張仁吉(左4)合影。(下圖)由左而右 ,策展人黎志文、中心主任張仁吉、采采畫廊執行長李信東(采采畫廊提供)

(勁報記者張亞痕/臺中報導)接軌國際、各自精彩!2022年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0/20起登場,迎接這場藝術界盛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臺中采采畫廊合作,以《在:邊界之外》為題,展出黎志文、王賢民、沈培澤、彭坤炎、陳啟村、謝嘉亨、梁眰瑋、林時植、董明龍以及廖偉淇等,10位來自不同世代且風格迥異藝術家的力作。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指出,工藝中心今年首次集體性帶領具有高度工藝性的藝術創作者參與具有指標性的當代藝術展會。以《在:邊界之外》為主題,強調工藝「存在」的多元樣貌和價值,以及工藝放在藝術範疇討論的合理性。工藝也是一種觀念實踐、再生成的循環過程,乘載人文思想、精神價值、生活實踐、美學風格和當代思維。從這次參展創作中可以看見藝術家對社會性、文化反思、去中心化、儀式性等當代思維的表現,它不必然是當代藝術體現的分身,但工藝同樣具有當代藝術打破框架的特質。

圖說:《在:邊界之外》為題,展出黎志文、王賢民、沈培澤、彭坤炎、陳啟村、謝嘉亨、梁眰瑋、林時植、董明龍以及廖偉淇等,10位來自不同世代且風格迥異藝術家的力作。(采采畫廊提供)

策展人黎志文透露,本展主軸,是緣起於回應當代人對有著千年歷史傳承的東方技藝和媒材的認知侷限。創作者在其作品背後所匯集的精神深度,如汪洋般深不可測,一如展覽標題中的「邊界」;這一種因人為而有的,既是文化、也是意識形態的「定義」,所界定的得以影響人們情感和價值的感受與判斷。他認為,生命可見之處盡是自然、廣闊無邊亦無際,相互輝映、即成宇宙。何來疆界?更況內外?藝術得以觸發觀者情感上共鳴,往往是來自於那滲入作品之中的深刻思想和意義。

黎志文分享,如果說,繪畫是凝結時間於畫布的實踐,那麼這一群藝術家未曾囿限於繪畫傳統形式,選擇將內在精神和思想寄情於「物」,以有形之「物」表述生命之「悟」,把將個人意志,鑄入在不同材質之中,經長年累月與材料反覆的對話雕琢、去蕪存菁內在感受、淬鍊視覺美感,一直到各自對生命哲思與體悟,揭櫫於作品表層、材料,成為藝術家個人意念的延伸,提醒著我們「存在」的可能樣貌。

圖說:《在:邊界之外》為題,展出10位來自不同世代且風格迥異藝術家的力作。(采采畫廊提供)

創作者中,黎志文〈山水〉等系列作品中的起伏、流動、環繞,紙上非具象的線條、形狀,給人無窮的想像,在純粹的造型美感下,蘊含圓滿、和諧、中庸之道等東方哲學思維。王賢民擅長漆藝「戧金」技法,其漆畫表現有著含蓄的東方精神特質,於色彩、光影的表達上,卻展現其欲企及的藝術精神性,內斂卻張力十足。

沈培澤做為國內木雕界中生代中相當活躍的藝術家,作品跳脫傳統寫實雕塑風格,善於把現實生活中體察的心境,透過鑿刀在材料上轉譯,作品主題,從花鳥、山水出發到人生體悟表述,拼合出藝術生活樣貌和文化底蘊。

彭坤炎的「堆漆」,繁複龐雜的過程如宗教儀式,每天僅能以1公分的厚度前進、緩行堆建;日復一日、胚體從無到有至少必須花費6個月的時間。漆藝本身即是時間的藝術,「堆漆」具有如西方現代雕塑構成的概念與創作意念,非傳統工藝從器物本質角度來看的形式思考,經彭坤炎獨有的轉譯,尤其開創出獨一無二的國際性繪畫語言。

木雕藝術家陳啓村, 從技進藝、從藝入道,作品刻劃細膩,善於掌握表情神韻、情感深厚且有層次,多數為具象的塑造,慎選材質且能充分掌握,表現出神入化的雕塑的能力。他的創作多取材自民俗歷史和生活主場景,兼容傳統技法與現代美學,吸收各方養分使轉化成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

謝嘉亨跳脫傳統的陶塑形式,透過獨具風格的釉彩語彙,訴說人們遷徙記憶中披風載月的塵土辛勞。尤以具象寫實的交通工具為經典,例如陶瓷蒸氣火車〈穿梭號〉和〈甜蜜回憶〉,他善於以西班牙國寶的「閃光釉」技法表現,透過其鏽蝕感回望臺灣百年前鐵道發展史。

而梁晊瑋的漆畫,屬於這個疫後時代的寧靜與不安。從自己煉漆到以「變塗」技法創作,層層堆疊後經多道磨顯,呈現浩瀚如宇宙的琉璃光,以獨有的藝術語彙,揭櫫自身的內心世界。作品〈星河流域〉誕生於疫情最為嚴峻時期,表現這個時代的寧靜與不安。

林時植以回收而來的金屬廢棄物與陶塑融合作為創作主軸,利用獨創的「金屬陶」技術,捏塑出令人過目難忘、有著奇特造型的海底生物;以魔幻寫實的視覺造型,建構出一個地球歷經浩劫後的「異域」世界,藉以探討科技文明與自然生態的對應關係。沈重的環境議題在林時植之巧手之下,顯得詭譎優美且深刻。

原石堅硬而粗獷,在董明龍的雕琢之下,卻呈現出輕盈、流動的姿態。手法多以「光、穿透、洞」的概念表現,製造出雕塑中的「留白」空間 ,加強整體造型美感的同時、也強化內聚的表現張力,更製造出一種虛實相映的效果。「日昇」做為董明龍近年來發展創作主題,靈感來自家鄉的自然風貌景觀,借喩日出緩緩升起,是一日的起始、更是希望之光的永存所在。

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細金屬鍛造技法的廖偉淇,把鍛敲當做修鍊手與心的工具,他將創作時的身體勞作和介入,視為「形而下」的展現,與「形而上」的心靈感受和精神思維相輔相成,訴諸於創作之中,作品〈雲器我執〉以萬化萬千的雲氣線條,藉以表述對自然因空無而實存的內觀意涵。

圖說:《在:邊界之外》為題,展出10位來自不同世代且風格迥異藝術家的力作。(采采畫廊提供)

采采畫廊執行長李信東則強調,這次獻上《在:邊界之外》專題,很難得地呈現跨世代的感性、一種可稱為「老派浪漫」的執著及熱切態度,相當耐人尋味;歡迎各界現場觀賞,且看這群猶如開疆僻壤的拓荒者,如何超越形式、打造其獨一無二的藝術語彙,帶領人們從不同感知角度深入作品的本質,探索廣袤無垠的未知風景。

熱門關鍵字:

地方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