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並非放棄救治!藥害救濟基金會攜手醫師打破安寧療護迷思

桃園電子報/記者黃雅蘭 2022.10.18 11:41

當以治癒為目的的醫療措施,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之間溝通的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邀請長年從事安寧療護的醫師許禮安,破除對安寧療護的迷思,以及進入安寧療護時,醫病之間該如何妥善溝通。

 

從4大面向破除安寧療護迷思。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許多人認為「安寧療護」就是醫療端什麼都不做讓病人等著死亡,事實上,安寧療護是全民健保給付的醫療方式,顧名思義是透過醫療和護理,讓疾病已不能治好的末期病人,在死亡之前可以減少痛苦,而且有生活品質的活到最後。

 

許禮安說明,安寧療護在醫療的重點是「症狀控制」,當中又以「疼痛控制」為優先。一般人光是牙痛就感覺要人命,何況末期病人身上難解的疼痛,如果沒有做好疼痛控制,讓病人痛到吃不下、睡不著,連安安靜靜面對死亡都不可得。安寧療護在護理的重點是「舒適護理」,包括翻身、擺位、移位、洗頭洗澡、口腔護理、美足護理、美手護理等,這些作為都是要讓病人感到舒服,讓末期病人有機會好好交代後事、完成心願、了結心事,因此安寧療護其實是積極促進末期病人「安樂活」、在生命到盡頭時「自然死」。

 

許禮安提及,國人對死亡議題的態度隱晦,臨床上常見到家屬排斥安寧療護,卻又在病人面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時,出現提倡安樂死的聲音。他分析,兩者大不同,「安寧療護」是為病人緩解痛處;「安樂死」則是因為痛苦就讓病人以加工的方式縮短生命,「不想辦法解除末期病人的痛苦,卻直接解決他的生命,這樣的做法豈不荒謬?也失去醫療存在的意義。」

 

許禮安也說,家屬常誤以為只要不講,病人就會以為自己沒病。許禮安表示,末期病人頂多不知道診斷名稱,但一定知道自己在生病。提供末期病人正確的資訊,對方才會有正確的自主決定,提出確切可行的心願,「當他誤以為自己會好,他會說『等我好了,我要去環遊世界』,這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知道自己已經不會好,他可能要求『帶我去老家或母校走走』,這才是真實可完成的心願。」

 

許禮安說明,安寧療護也常被解讀為放棄救治,正確的意涵應該是「預立醫療決定」,醫療人員不會因為病人簽署意願書後,在還有救的情形卻見死不救,這個意願書是避免末期病人在疾病無法治好、生命救不回來時,因為家屬不捨而迫使醫療人員硬要急救,或是靠維生機器延長病人的痛苦,這叫作「見死亂救」。

 

許禮安指出,預立醫療決定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自主決定,臨床上家屬往往擔心醫師對病人講出「癌症」和「末期」會過度刺激病人,其實不講出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透過描述疾病的處理方式,讓病人表達意願。他舉例,一位7、80歲的阿公已經肺癌末期,醫師跟他說,「阿公,你現在肺部有點問題,但是沒辦法動手術,可能有些症狀會讓你不舒服,我開藥讓你比較舒服過日子喔。」結果阿公立刻回應說,「活到70幾歲也夠了,我不想最後全身插著管子,那很拖磨。」可見阿公其實心理有所準備。

 

許禮安強調,若醫師對病人說,「已經沒辦法治好。」請病人和家屬不要當場發脾氣,畢竟在醫療現場,更多的是被家屬要求不能告知病人真相的醫師。他建議,病人和家屬對醫師說,「請幫我們會診安寧專科醫師,我們想要討論後續的照顧計畫。」如果還在住院中,可以先進行「安寧共同照護」;需要繼續住院,就可以安排轉入「安寧病房」;如果病況還算穩定,就可出院回家接受「安寧居家療護」服務。

 

許禮安談及,安寧病房的定位是「中途休息站」,而不是「終點站」,臨床上許多末期病人想趕快出院,以完成心願或是想待在家比較舒服,但家屬往往抗拒病人出院,因為擔心病人一回家就會死亡。事實上對末期病人來說,講求的並非不死,而是如何在活著時感到舒適、自然走向死亡。

 

許禮安表示,恐懼死亡是生物本能,然而並非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他建議,「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為何不提早做準備?」從健康時就可以跟家人討論自己在末期的醫療決定,有充分時間預先做好溝通與理解,對比於毫無準備下的驚慌失措,更能讓臨床處理符合意願並達到圓滿。

 

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為促進醫病關係和諧,該基金會秉持救濟運作的經驗與專業,近年積極投入醫療爭議預防及醫病溝通議題推廣,並接受衛生福利部委託設立線上醫療關懷資源專區,若有醫病溝通或醫療爭議處理相關疑惑,可至網站瀏覽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這篇文章 並非放棄救治!藥害救濟基金會攜手醫師打破安寧療護迷思 最早出現於 桃園電子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