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缺牙了,「遇缺不補」有關係嗎?該選擇哪種假牙呢?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牙科部 陳詩芸醫師 2022.10.17 09:00

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可以自在的吃東西,自在的大笑,是再自然不過了。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的問題可能越來越多,稍有不慎就可能演變成缺牙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 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63.2%的長者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 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12歲以上的國人平均缺4.1顆牙,其中65歲以上平均缺了13.4顆牙, 而80歲以上有80.4%口內剩不到20顆牙齒。

缺牙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造成缺牙,對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困擾。

為什麼會缺牙?

外傷:造成牙齒脫落、斷裂至無法重建、嚴重移位至無法保留。

蛀牙範圍過大無法重建

先天缺牙

牙周病:牙齒周圍的齒槽骨因為牙周病而破壞,如同地基流失,太嚴重的時候就可能因為搖動度太大自行脫落或是必須拔除。

因為疾病必須拔除:例如:口腔癌侵犯到牙周。

缺牙了,「遇缺不補」有關係嗎?

很多人缺牙後,因為還可以用剩下的牙齒進食,或是因為費用的考量、害怕看牙,或是老人家就醫不便,能拖就拖。如果缺牙不補會有下列問題:

缺牙區鄰近的牙齒會往缺牙區傾倒,對面的牙齒因為失去對咬牙而過度生長,造成牙齒移位,咀嚼時出現咬合干擾卡卡的。也因為齒列凌亂,使得某些牙縫變大更容易塞食物,導致後續的蛀牙和牙周病的問題。等到將來真的想做假牙的時候,往往因為空間不夠或是鄰牙角度歪斜,讓假牙的製作變得非常麻煩。

缺牙區的齒槽骨萎縮塌陷。等將來想做假牙時牙床條件更差。

吃東西時因為能咀嚼的牙齒變少,咬力集中在少數牙齒上,以至於這些牙齒受力太大,反而更容易造成搖動度增加或嚴重磨耗等損害。

勉強用剩餘的單側或前牙咀嚼,長期下來可能因為下顎不正常的咬合造成顳顎關節的不適,咀嚼肌或是關節疼痛,臉型歪斜。

長期沒有辦法仔細咀嚼食物,囫圇吞的結果造成胃部不適;或是吃的食物選擇變少,營養缺乏,失去享受美食的樂趣。

缺牙造成發音的困難和改變,說話漏風。

缺牙範圍太大造成咬合高度縮短,嘴巴閉合時口水容易積在嘴角造成口角炎。

假牙示意圖。

假牙示意圖。

缺牙了,我該選擇哪種假牙呢?

固定牙橋:利用缺牙區前後的牙齒當作「橋墩」,修磨後做成相連的牙橋。缺點是必須將鄰牙修磨套起來,可能增加蛀牙的機率,牙縫和橋體下也必須用牙間刷或牙橋穿透線等特殊的工具仔細清潔,否則殘留的食物殘渣會造成蛀牙和牙周病的問題。

固定假牙的材質分為金屬、金屬燒瓷和全瓷。隨著材料的進步,合併數位製程的全瓷冠已經可以兼顧美觀和強度了。但是當缺牙的範圍太多顆,或是支柱牙角度傾斜、牙周狀況不良時,考量支撐力可能就不適合採用固定牙橋。

活動假牙:顧名思義就是活動式可以自己取下裝上的假牙。當缺牙範圍較廣,不適合以牙橋重建、不想修磨自然牙、不想植牙,或是需要撐起軟組織(唇、頰)時,就可以考慮做活動假牙。可以將所有缺牙部分一次補齊,費用相對較經濟。

缺點是體積較大會有異物感,咬力也會較弱,需要較多的時間適應。鉤子勾住的牙齒負擔較重,附近也比較容易卡食物,清潔比較花時間;另外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鬆動的問題,或是本身的牙齒又出狀況,需要再就醫調整假牙。

植牙示意圖。

植牙示意圖。

植牙:在缺牙區植入人工牙根,製作固定式假牙或覆蓋式活動假牙。如此就不需要犧牲好的牙齒,咬合比較接近自然牙;或是提供活動假牙更好的固著力。植牙前需要仔細的檢查,包括排牙空間大小、電腦斷層影像檢查齒槽骨的條件、評估植入角度、其他牙齒的牙周狀況、咬合、身體是否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等等;有需要時會合併補骨手術。要考量的項目很多,絕對不是看到缺牙就植入那麼簡單。完成後的口腔清潔、飲食習慣和長期追蹤也非常重要。

維持口腔衛生,定期檢查牙齒

牙齒有狀況必須及時處理,是最重要的口腔保健方法。一旦真的發生問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請儘快諮詢您的牙科醫師,詳細評估各項條件,討論出最適合您的重建方式。各種方式都有它的優缺點,每天使用的東西也絕對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成功與否取決於口腔的條件、假牙型式和材料的選擇、日常保養的工夫,以及定期追蹤,缺一不可。天然ㄟ尚好!預防勝於治療,找個時間做個全口檢查吧!防範於未然。

文章連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7/90214

熱門關鍵字:

牙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