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孩子,除了受先天氣質影響,其實也反映幼童安全感不足的現況。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職能治療師郭虹吟指出,通常有 3 種原因,容易使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家長也可藉此檢視是否已經滿足孩子安全感的需求。
每次把孩子送去幼兒園、送托前,親子都得上演一場「戰爭」,家長才能成功讓寶貝願意去上學。孩子為什麼容易有嚴重分離焦慮?孩漾全人發展工作室職能治療師郭虹吟說,寶寶因天生氣質的不同,加上所處環境以及親子關係影響,而可能造成分離時產生嚴重的焦慮表現。
原因 1:天生氣質
國外學者 A.Thomas 和 S.Chess 將幼兒天生氣質分成 9 大氣質向度,「天生氣質」指寶寶天生的行為方式,和對外界環境及刺激的反應模式,在嬰幼兒階段便會顯現出來。約在孩子約 6 個月大時,可透過跟家人的互動、習慣等慢慢觀察出來。郭虹吟指出,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兒童,通常易有適應性低、反應閾低、反應強度高等 3 個氣質。
- 適應性低:適應性為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能快速調適,還是需要較多時間適應,也是指自我調節的能力,孩子適應性低,代表受到刺激需要較久時間來適應。
- 反應閾低:反應閾是指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量。反應閾低則代表敏感度高,只需要一點改變或刺激,孩子都容易感受到並引起了反應。
- 反應強度高:反應強度為孩子面對需求時的反應,反應強度高的孩子,情緒起伏較大,生氣容易丟東西或哭鬧。
在疫情時代裡,許多家庭因疫情關係、保護獨生子女等緣由,而不帶孩子出門,不過郭虹吟表示,寶寶在單一情境,又總跟固定依附對象相處,會導致他們較難以接受一些改變。因此不只是寶寶天生氣質驅使,在後天的環境及教養作為上也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表現方式。
原因 2:環境影響
孩子約 4、5 個月大時,會開始認識誰是主要照顧者、誰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等,因此 6 個月前對他們來說,是形成「安全堡壘」的重要時期。郭虹吟說明,過於頻繁轉換環境,會使嬰兒無法建立安全感,而環境代表的不只是空間,人也包含在其中,因此居家環境較雜亂、容易吵雜、常有突如其來的聲響、頻繁更換照顧者等,都可能造成寶寶產生不安全感。
郭虹吟補充,對現代家長而言,養一個孩子能動員的資源(保母、托嬰中心、長輩照顧等)相對增加許多,帶來便利的同時,另一面卻可能使寶寶無所依附、難以辨認誰是主要照顧者。也就是說,在孩子 6 個月大以前頻繁變動,對適應能力提升並無幫助,反而使孩子生活失去規律,不易發展出穩定的依附關係,日後也易產生嚴重分離焦慮的機率。
原因 3: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影響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關鍵,郭虹吟提到,如果家長個性容易激動,屬於情緒起伏大的類型;或是不太回應寶寶,認為孩子隨便養就會長大的冷漠類型,這樣極端的父母都會致使孩子安全感不足,也有相關研究顯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有情緒波折,不利於未來在兩性關係、家庭關係、深層情感的建立。
當孩子有分離焦慮,郭虹吟提醒爸爸媽媽不用太驚慌,先觀察 4 至 6 周,看孩子狀態是否逐漸穩定,也建議透過「天生氣質」、「生活環境」、「親子關係」3 項指標去檢視、釐清孩子出現嚴重分離焦慮的原因,先滿足孩子最基本生理及心理需求、建立正向親子關係,若並未改善,再進一步尋求醫療體系協助。
文/陳韋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3跡象觀察孩子是否準備好上幼兒園!安全感不夠、不會自己吃飯,都會讓上學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