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韋廷.圖片提供/ shutterstock、freepik
北極熊覓食困難、加州森林大火、歐洲熱浪襲擊等等,氣候變遷的現象不僅影響生態,也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造成人員或財務損失的相關新聞頻繁地出現於媒體,讓大眾真實感受到地球氣候改變了。
在台灣,西部地區去年初發生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各地經歷不同程度的減壓供水、限水,連日月潭的水位指標「九蛙疊像」也全部自潭底露出,引發民眾議論。8月初則由盧碧颱風引發的西南氣流帶來致災性豪雨,使南部地區暴雨成河。
▲地球暖化導致冰山溶解、海平面上升,讓北極熊覓食困難、面臨滅絕危機。
氣候真的變了:年平均氣溫升高、夏長、冬短
其實,人們在生活中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天氣跟以前不一樣」,好像夏天變長,冬天變短; 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暴雨等等。去年8月,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台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人們這些感受可以在這裡得到證實。
例如氣溫,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內(1911 ~ 2020 年)上升約1.6℃,且有加速趨勢;氣溫也影響季節分布,21世紀初夏季天數增加到120至150天,冬季已縮短到約70天,近來,冬季更縮減到20~40天。又如降雨,少雨年的發生次數明顯增加;而在1990至2015 年間,年最大一日暴雨強度也明顯增加。
咖啡、巧克力會逐漸減產而消失嗎?
除了數據之外,民眾對氣候變遷更切身的感受來自飆漲的物價。由於大旱與豪雨重創中南部蔬果產地,讓蔬菜及木瓜與芭樂等尋常水果, 到貨量銳減,推升零售價,讓消費者買不下手。
而都會族群的生活必需品咖啡,亦是漲聲連連。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並不只是短期現象,據非營利組織世界咖啡研究(World Coffee Research)的報告指出,預計在2050年後,全球近五成種植咖啡樹的土地,將在氣候變遷影響下,變得太熱、太乾,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氣候變遷使農作物生產受阻,日漸量少價昂的趨勢,也發生在老少咸宜的零食巧克力上。可可豆是巧克力的主原料,可可樹只能種植在約攝氏20度的潮濕環境,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顯示,如果地球暖化持續加劇,到了2050年,可可樹種植地區就必須遷移至更高海拔的地區,但是這些地區目前卻多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讓生產國家陷入選擇生態或經濟生計的難題。
▲都會族群喜愛的咖啡飲品,受氣候變遷影響,預計在2050年後,近五成咖啡產地將不再適合種植咖啡。
氣候衝擊下的糧食危機 產銷消都該積極以對
氣候變遷讓農業生產、通路銷售及消費,產生連鎖效應,各方想盡辦法因應,全方位尋找對策,降低對經濟民生的影響,包括選育品種、轉種耐旱作物。
「對農業的衝擊,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產銷失衡。」農業評論專家焦鈞表示,為使物價維持在尚稱平衡的程度,政府端出因應之道,例如釋出庫存冷藏蔬菜。但當物價波動太劇烈,平衡點也將越來越難掌握。
此外,蔬果品種的汰選,也是必然趨勢,農委會近年積極選育更能抗逆境的農作物品種,例如耐旱水稻「台農 81 號」,就是希冀新品種在多變的氣候威脅下,有更高存活率。
▲氣候變遷造成的長期乾旱或瞬間豪大雨,讓農作物生產充滿變數及挑戰。
研發新品種,意味著既有品種的生存面臨威脅,在必須順應天時栽種的有機蔬果上,這樣的威脅尤為迫切。「花蓮西寶台地附近的農場,有機高麗菜幾乎沒法種了。」負責供應里仁農產品的有機物流業者福業國際總經理李逢祺透露。近年乾旱期太長,當地高麗菜不僅產量減少,且葉片邊緣焦黃,內裡菜葉乾燥的情形越來越常見。為了幫助當地農友,福業已積極輔導轉種其他較耐旱的作物。
氣候不僅讓我們的糧食變貴,也讓餐桌食材多樣性岌岌可危。生產端一旦受阻,通路端就得面臨沒貨可賣的窘境,有些蔬果也可能再也買不到。
當地球越來越熱,各種天災造成糧食損失下,人人都可能是「氣候難民」。為此, 農民、政府、供應鏈及通路,甚至消費者都該積極投入緩解氣候變遷的行動,做氣候的義工,不做極端氣候下的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