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陳婉真說故事》守護營房70年的二戰老兵吳添財

優傳媒/ 2022.10.11 23:03

高齡97歲的二戰老兵吳添財,坐在他曾獲頒的屏東縣模範父親的彩帶下,侃侃談他的二戰從軍生活 ,及戰後和中華民國空軍長期合作,經管超過6百甲農地的故事,老兵除了略有重聽之外,記憶力奇佳,為訪問者解答了很多戰爭期間不為後代所知的老故事。

 

作者/陳婉真

 

台海危機引起世人的重視,媒體開始討論美國有意把台灣構築成「刺蝟島」、「豪豬島」,甚至先把武器運到台灣,讓台灣成為軍火庫。

 

這一代台灣人距離戰爭太遙遠,事實上,早在二次大戰期間,台灣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豪豬島、軍火庫,是日軍進攻南洋諸島的前進指揮所與重要補給站,也是防衛聯軍反攻登陸本土的前哨站。所以聯軍在評估攻占日本的「跳島戰略」時,考量到如果登陸台灣可能造成大量犧牲,最後選擇跳過台灣,登陸琉球。

 

而當年兩軍衝突的最前線,就在我們的國境之南屏東。

 

二戰期間日本在佳冬鄉屏南工業區現址附近闢設佳冬飛行場,規模相當龐大,除機場之外還有飛機製造廠及彈藥場。戰爭期間興建的唯一水泥建築 ,當年主要作為軍營使用,空軍接收後略有整修,成為二戰期間留存迄今的唯一一間房舍,目前由吳添財承租。

 

其中陸軍佳冬飛行場(日本二戰期間僅有陸軍及海軍,空軍分別附屬於陸軍或海軍)的場址,位於今佳冬鄉「屏南工業區」一帶,至今還殘存一間當年日軍營舍,由一位曾在佳冬飛行場服兵役的二戰老兵吳添財租借看守。一個人從18歲入伍服兵役,到97歲還能住在當年服兵役的同一處營區、守護同一棟老營房,時間超過70年,這種事人間少見。

 

吳添財帶採訪團隊進入二戰僅存佳冬機場營舍參觀。很難想像現在如此雜亂的倉庫 ,二戰期間整間房舍住滿士兵。

 

出生於昭和元年(1926年)的吳添財,於1943年接受教育召集(日本政府於1945年開始對殖民地台灣實施徵兵,凡年滿20歲青年一律要服兵役,吳添財說,在那之前兩年,各庄役所即以教育召集或警備召集名義,徵用未滿20歲的少年服兵役,因此他從18歲入伍,直到20歲日本投降才結束軍旅生活)。

 

由於他本身就居住在佳冬石光見地區,而佳冬飛行場是於1941年為因應戰事需求開始興建,因此他的服役地點就在住家附近的飛行場,主要工作負責幫忙於空襲前拖飛機至掩體掩藏;等敵機離開後,確定安全無虞,再拖飛機出來,讓飛行員訓練或出任務之用。當時的薪水是每月12円,退役前升至15円。

 

「那時候這裡分別有第三部隊及第五部隊派兵駐紮,全部都是日本人,機場的工事不斷在進行,為了因應好幾千名守軍進駐,這附近後壁園一帶的香蕉園全被打掉,興建成臨時營房。除了你們現在看到這棟水泥營舍以外,其他都是木造營房,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吳添財說。

 

他後來也曾被派往內埔、竹田等地去「做陣地」,最後被派赴地點是宜蘭,工作項目同樣是施作機場、拖飛機,期間超過半年以上,他是在宜蘭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由部隊安排他們搭火車到潮州,再自行返回佳冬。

 

吳添財(中)和女兒(右二)及採訪團隊合影

 

在佳冬機場期間,美軍已經取得制空權優勢,美軍飛機每天上午從第七艦隊起飛,途經佳冬機場附近,再飛往高雄進行轟炸,這種空襲幾乎無日無之,已經連空襲警報都不施放了,反正每天早上時間一到,大家就準備萬一敵機來轟炸,即就地找掩體躲藏。

 

為什麼佳冬一帶成為轟炸高雄必經航線?原因是日軍在東港大鹏灣附近架設有自動高射砲,美機刻意避開,就改走佳冬航道了。

 

「有一次,一台美機B-24開到這裡,不知道什麼原因摔下來了,整架飛機上只有4個人存活,很快被日軍俘虜,帶到麟洛的俘虜營,其他人全部摔死了,屍體散落一地,長官馬上命令我們把屍塊搜集後就地掩埋,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美軍很厲害,戰爭一結束後,他們立刻到台灣,把同袍的遺骨帶回美國掩埋。至於飛機的其中一具引擎 ,直到戰後很久都還殘留在原地。

 

空軍第四農場於1977年興建這棟舍房作為養蠶場,為顧及蠶寶寶的養育環境,房舍沒有窗戶,僅在下方建有氣窗 。養蠶工作停掉之後,由吳添財承租至今。(圖/以上均由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摔飛機?我們也不清楚,但美軍認為是被日機打下來的,第二天馬上有大批飛機前來報復,炸彈、燒夷彈齊丟,因為那時鄉下很多茅草房子,一燒不可收拾,很多人的房子都被燒掉了。

 

最可憐是一位姓童的婦女,因為剛生下小嬰兒不久,在田裡工作一段時間後,為了趕回家餵奶,不幸被掃射死了,這是戰爭的殘酷面啊。」吳添財說。

 

戰後,他先到高雄學習無線電收音機的維修,後來因為原本在高雄州廳工作的兄長返回佳冬鄉公所擔任民政課長,吳添財也跟著到公所擔任臨時人員,後來正式成為財政課生產股幹事,不久因為空軍接收佳冬機場及周邊大片土地與舍房,需要聘請一位土地管理員,吳添財獲得聘請,雙方並到法院辦理公證,正式成為佳冬機場土地管理員,管理的土地超過6百甲。

 

「這些空軍管理的土地屬空軍總部福利處所轄,絕大部分是農地,我們依農地地目的等則計算租金,粗分為稻租與番薯租,前者的租金當然較高,此外還細分為不同等則有不同租金計算方式,例如24則的番薯租是100斤,16則是436斤… 。」吳添財侃侃而談,時隔多年,多少等則收多少租他還記得一清二楚,他說這種工作頭腦不是很清楚的人是做不來的。

 

佳冬機場不遠處的枋寮石頭營要塞,幾乎每隔50公尺就有一個水泥砲台,數目多達數百個,全部都有地道相連,成為外國軍事迷探險打卡的熱點,可見當年日軍在守衛國土方面的努力。吳添財解釋說,因為石頭營區面向的海岸邊有一處海溝,是高屏沿海唯一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處所,乙未戰爭時乃木希典將軍便是由此登陸;二戰末期日軍為防止聯軍由此登陸,大舉興建防禦工事,目前地方人士積極爭取登錄文資保存。(圖/陳婉真攝)

 

只是地目等則制度早於2017年全面廢止;而空軍也於1981年經國防部明令停收租金,並將部分土地移撥給台糖公司或國有財產署等單位經管,方便日後土地回收時減少抗爭。總計他幫空軍管理土地的時間長達36年,雙方合作愉快,彼此信任。那時他的薪水是每月300元,也算是相當高薪。

 

原本日軍對佳冬機場的規劃,除了飛行場之外,還預備開設飛機製造廠及彈藥廠等,規模相當大,卻因日本戰敗而由中華民國空軍接收,成為空軍第四農場。

 

空軍除了將土地租給附近農民之外,原本日本人興建的營舍則由空軍經管,1977年間一位阮姓場長決定在營舍旁興建養蠶農場,負責蠶寶寶的繁殖與供應,剛好吳添財在石光見的老家已經傾頹,乃和廠長商量,承租原日本人興建的營舍,對面的養蠶農場功成身退後,也一併由吳添財承租迄今,成為二戰老兵守護二戰營舍的極難得佳話。

 

日治時期佳冬飛行場老照片。(圖/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提供)

 

即將邁入百歲的老兵吳添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去年因老伴過世,目前由遠在新北市的女兒回來陪爸爸,吳添財去年還獲選為屏東縣模範父親。

 

回首他這一生中的經歷,正是台灣百年活歷史的寫照。祝福老兵長壽健康幸福滿滿。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熱門關鍵字:

談古論今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