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嗎?巴金森病若不及早治療,恐使病程惡化速度加快,可能將面對殘疾、失能、臥床等狀況,對個人與家庭帶來照護上的壓力。專家建議,不妨在每月的 8 號,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的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表示,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發現,此疾病是因為腦部缺乏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而導致行為動作變得僵硬緩慢、逐漸無法控制。
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無特異性,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巴金森病會隨著年齡增長,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根據 110 年健保資料統計,罹患者以 71~80 歲為大宗,其次為 81~90 歲,再來是 61~70 歲,且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
蔡志宏醫師指出,巴金森病罹病原因複雜,推測與遺傳基因、腦外傷或中風、病毒感染、環境毒素等有關,目前仍未確切得知具體致病原因。初期症狀無特異性,不容易察覺,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初期症狀分為動作和非動作症狀,務必提高警覺
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以動作症狀較容易被發現。病友常出現單側顫抖、行動緩慢、四肢僵直、步態不穩、走路小碎步及不自覺往前傾等動作。他說:「許多患者都是因為出現相關動作症狀,有所警覺才就醫。」
此外,巴金森病還有非動作症狀,例如,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認知障礙、慢性頭暈、慢性便祕等,常與其他疾病混淆,不容易察覺是罹患了巴金森病。
蔡志宏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患者因此遊走於身心科、腸胃科等,雖積極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也遲遲找不出確切病因。他提醒,若有上述動作和非動作症狀、且長期治療無效者,應及早至神經內科評估。
有症狀別過於憂心,快到神經內科進行檢查釐清
醫生會根據臨床表徵來進行相關的神經學評估。蔡志宏醫師提到,除了解患者症狀發展和變化外,家族病史及平日用藥狀況等,也都是診斷的參考。
確診巴金森病之際,需借助各種檢驗與檢查來佐以判斷。例如驗血、驗尿、X 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來排除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更進一步可進行核子醫學檢查,確認腦內多巴胺受體功能狀況。
巴金森病的分類與分期,有助於治療方針的擬定
蔡志宏醫師指出,巴金森病分成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巴金森病為腦部自然退化造成,與年齡跟遺傳有關;次發性巴金森病則與藥物不良反應、毒品傷害、病毒感染或腦外傷及腦中風等外來因子,影響並損害腦內多巴胺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
巴金森病的病程是持續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端看患者是否能透過藥物治療等來控制病情。「雖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壽命」他說到。
-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巴金森治療目標:延長藥物治療蜜月期,避免因藥效波動引起異動症
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用於治療巴金森病,除了最常使用的左旋多巴之外,另有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許多患者常把治療目標放在立即改善外顯的動作症狀,希望藥效強勁,能立即見效,像是左旋多巴。
但蔡志宏醫師強調,左旋多巴用於治療巴金森病雖然可以明顯改善外顯的動作症狀,約莫服用 5 至 7 年左右,藥物濃度就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進而產生「異動症」。
當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時,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病友身體會突然斷電,雖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除了可能遭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外,如果被卡在大馬路上,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主要是模擬腦內的多巴胺,直接作用在腦部多巴胺接受器,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雖然對於改善外顯症狀的藥效發生時間較左旋多巴慢一些,但鮮少因藥效波動導致異動症的問題,但須留意有可能引致的副作用,如頭暈、水腫、與罕見的精神症狀等,藥物的選擇將須配合不同的個人體質去做調整
同時改善動作和非動作症狀,以維持生活品質
蔡志宏醫師解釋,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馬上使用左旋多巴,雖可以有效改善運動障礙、顫抖及肢體僵硬的症狀,但藥物失效的時間也越早,因此,會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
而部分長者在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其他藥物,來改善藥效波動問題。蔡志宏醫師表示,因為巴金森病很容易合併憂鬱等非動作症狀,現在也有藥物可以同時改善動作症狀和憂鬱。他直言:「這兩種藥物沒有誰好誰壞,而是可以互相搭配長期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因為巴金森病是漸進式的腦部退化疾病,無法治癒。他說:「巴金森病的治療之路很長遠,必須擬定長期的藥物作戰策略,以『藥物接力』方式來延長用藥蜜月期,以提高生活品質。」
蔡志宏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 60 多歲的阿伯,因為感覺右側肢體較為僵硬、時常抖動,已經影響日常工作而求診。在經過縝密的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發現是罹患了巴金森病。該位患者發病年齡較早,因此後續與病患討論用藥選擇時,初期先給輕度巴金森病的用藥,再請病人 2〜3 周後回診,檢視用藥成效,予以微調。
他說:「這樣大概來來回回約 5 次吧,才找到最適合伯伯的藥物選項。」因為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選項多,必須透過醫師經驗判斷給藥、患者嘗試感受效用,最終找到能有效控制症狀、達到延緩病程的藥物。
蔡志宏醫師強調,還須定期回診追蹤病程發展狀況,進行藥量調節,或視病程進展更換用藥。「這位阿伯的配合度相當高,用藥也相當規律,至今已服藥超過 3 年,病情仍維持輕度近中度,做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最佳境界。」
每個月 8 號進行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早期發現巴金森病
想要延緩巴金森病病程發展,避免失能時間提前、生活自理權被剝奪,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相當重要。蔡志宏醫師提醒,50 歲以上民眾,每個月 8 號都應該進行一次手指操自我檢測。
「手指操的動作很簡單,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規律按 25 下,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都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以釐清是否患病。
看更多巴金森病友經歷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