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邁入第3年,許多民眾因居家時間更多,眼睛接觸3C螢幕的時間也拉長,學齡童也因線上課程、遠距教學措施,不得不長時間盯著螢幕學習。國民健康署提醒,近視其實是眼睛疾病的一種,成人及兒童可透過「護眼6招+熟記1口訣」,提前預防中年眼力急速退化,恐產生青光眼、白內障等更難解的疾病。
「近視可說是台灣民眾最流行的疾病。」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年紀越小就近視,度數增加會越快,若未加以控制,長大後導致度數大於500度的高度近視,機率就會更高,更會惡化成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問題,增加失明的機會。
延伸閱讀:
你是眼睛病變高危險群?6招顧好視力
護眼3階段 避免好發疾病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次專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指出,人體接收外界資訊來源,有8成以上都是經由視覺吸收,但要注意各年齡層都會有好發眼疾,呼籲每年做視力檢查,才會讓眼睛健康得到保障。
- 幼兒到6歲以前:由於視力約在4~6歲才發育完全,此階段的眼疾以斜視和弱視,為觀察矯正重點:且隨年齡增長,治療復原機會也遞減。
- 6歲到18~20歲:需慎防近視疾惡化成高度近視,並進一步造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
- 40、50歲中年後:視神經開始退化,可能出現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等疾病。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祕書長陳怡豪也說,「幼兒2歲以前屬視力發育初期,視力應從此時就開始顧好,最好到4~6歲發育完全以前都不要近視,避免到中年後才後悔。」他提醒,許多育齡爸媽都沒有先注意到這一點,容易把3C當成小孩的褓姆,卻忽略後期的視力疾病影響。
延伸閱讀:
眼前突然有小黑點、閃光⋯恐是黃斑部病變!醫「1表」秒測嚴重度
護眼6招+好記1口訣
由於眼疾發生的原因,與家族遺傳、外在環境都有密切相關,陳怡豪呼籲,不管是家中小孩、爸媽還是一般民眾,想預防眼睛疾病,可善用國健署建議的「護眼6招+1口訣」,正確落實視力健康:
護眼6招
- 每日戶外運動2~3小時以上:戶外陽光可促使人體生成維生素D,強化免疫力,並增加視網膜的多巴胺分泌,有助抑制眼軸伸長;且戶外遠距離視野,亦能減少眼睛肌肉緊張,延緩眼軸增長。
-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超過1小時:在視力發育初期,LED螢幕上的畫面跳動和藍光,會刺激產生自由基,損傷幼兒視網膜細胞;且兒童水晶體清澈、透光率高,更容易受藍光傷害。
-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時與書本保持35~40公分距離:定時離開螢幕或書本,此時可遠眺窗外、原地踏步、伸展肢體、上個廁所、勤洗手或幫忙做家事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 讀書光線要充足,坐姿要正確:看書時姿勢要坐正,避免彎腰駝背或趴在桌上斜眼看書。
- 飲食上蔬果要均衡:維生素A、C、B群,皆是擁有明亮雙眼的重要營養成分。
- 每年固定1~2次視力檢查:進行定期視力檢查,可及早發現並進行矯治。
護眼口訣「3010120」:近距離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
成年後眼睛度數會固定
陳怡豪表示,若小時候就可以做到以上護眼方法來避免近視,到了青春期過後,度數就會固定。他說:「男生約到20歲,女生約到18歲左右,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原本沒有近視者比較不會有近視,本身有有近視者,度數也較不易大幅增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眼科專家蔡景耀補充,由於受疫情影響,也導致許多人眼疾惡化或延遲就醫,尤其14歲以前孩子的視力維護更加重要,在進行視力檢查前需要點散瞳劑,才能精準測量度數,這也是遠距視訊醫療難以取代的地方。呼籲家長在疫情稍緩時,還是要盡早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或配合校園時程,請眼科醫師檢查視力,及早預防近視及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