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心臟衰竭「累、腫、喘」怎麼辦?中醫揭起因竟與「水飲」有關

優活健康資訊網/ 2022.09.22 09:30


剛過60歲的張先生來看診時表示,以前就時常感到疲倦、偶而覺得胸悶會喘、還有晚上頻尿,原本覺得沒有很嚴重,但日前心臟突然惡化,昏倒被家人送醫,直接進了加護病房,一條命差點救不回來,心臟科醫師表示這是心臟衰竭所造成。這次大病讓張先生瞬間衰老許多,才想著出院就來找中醫來調理身體。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大約有24萬人被診斷出心臟衰竭,其中9成病因與高血壓有關,實際上未被診斷出的總數可能逼近130萬人。且台灣每年大約有2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如未妥善治療,3個月內再住院率可高達45~50%,年死亡率大約是33%,而5年死亡率則高達50%,超過癌症。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9成沒警覺!醫:平時就應「觀心」這3大症狀



心臟衰竭與肺、脾、腎有關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心臟衰竭是一種進行性的疾病,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或功能上的異常,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因心輸出量不足,恐引發以下症狀:疲倦虛弱、心悸、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等。

另也有因鬱血所造成: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異常咳喘、下肢水腫、夜間頻尿、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症狀,其中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累、腫、喘」。

蔡易昌指出,心臟衰竭是屬於中醫「喘促」、「心水」、「心痺」、「心脹」、「心衰」等範疇。在古籍《內經.素問.痺論》中提到:「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又說,「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這是最早的描述。

中醫認為心臟衰竭,與心氣不足,與肺、脾、腎關係密切。心氣不足的「氣」指的是臟腑的功能,心主血脈,氣血流通賴於心氣之推動、心陽之溫煦、心陰之滋潤,然而心氣是其根本。心氣虛,血行不暢則瘀血內生,血瘀則水停,水停則血阻,兩者可並存而為病。

延伸閱讀:
心衰竭成「老年住院主因」竟6成未就醫!全因「這類型」太難揪出



臟腑功能不佳 造成心悸、水腫易喘

歷代醫家所言的心贓衰竭證候,多與「水飲」有關,例如《內經.逆調論》提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是形容水飲射肺為喘。《金匱要略》中也說:「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則躁,其人陰腫。」是形容水飲溢於肌膚而為腫。

由此可知,水飲氾濫是心臟衰竭中十分重要的環節,與心腎陽虛一起構成主要關鍵,而陽虛水泛而發生的喘、悸、腫諸症,和現代觀察到心臟衰竭的臨床症狀相符。

治療上,中醫以辨證論治為主,雖然心臟衰竭的重要治療方法是「益氣活血,溫陽利水」,但是也要配合其他體質的偏失來調理,例如心氣陰虛、心腎陽虛、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心陽虛脫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標調其營血、祛邪為務,治本益氣溫陽,就可以讓心臟的功能逐漸恢復,其他再配合飲食及作息調理,效果會更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張先生回診時顯得輕鬆許多,不但行動自如、呼吸平緩,悶喘及夜間頻尿的狀況也已經消失,他高興地表示,現況已改善很多,不僅多種藥物可停止服藥了,檢查心臟的功能亦已恢復不少。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