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最近經常會背痛,很不舒服。」身材削瘦60多歲的王女士用手挺著背抱怨。王女士已經停經,體重也過輕,顯然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為其安排脊椎X光攝影,以及DXA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王女士的脊椎已有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小於-3.0,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且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經過半年多的治療,患者覺得背痛有改善,也有助於降低未來骨折的風險。
林信惠指出,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包括男性超過70歲、女性超過65歲、體重過輕、較早停經、父母有髖骨骨折病史、長期服用類固醇、副甲狀腺疾病、腎臟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抽菸、喝酒、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等。
由於骨質疏鬆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林信惠提醒,若脊椎骨出現壓迫性骨折,可能會造成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如果發生髖骨骨折,就會導致臥床、行動不便。
林信惠表示,若以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發現病人骨質密度較差,需要進一步檢查時,便會採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加以確定診斷。由於骨質密度常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臨床上建議,50歲以上若具有高風險因子,或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可以經醫師評估接受骨密度檢查。
延伸閱讀: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林信惠提醒,隨著骨質疏鬆情況惡化,患者可能在跌倒或輕微碰撞時便發生骨折,而在骨折之後行動不便,常需要臥床,也因為活動力變差,可能會引起泌尿道感染、褥瘡、或深部靜脈栓塞等各種問題,進而造成死亡。
林信惠解釋,髖部骨折的老年人,1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4成會臥床,另外6成需要使用輔具,日常生活需要依賴別人照顧。
林信惠說,如果曾經因為跌倒就骨折,或骨密度檢查顯示,髖骨或脊椎骨的T值小於、等於-2.5,或預估10年內的全身骨折風險大於20%,或髖骨骨折風險大於3%,便已達到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程度。
臨床上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2種機轉,一個是促進骨質生成,一個是抑制骨質流失,林信惠說,病人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藥物使用,並謹記持續治療的重要性,才能減少骨質疏鬆帶來的傷害。
在接受藥物治療時,也要注意日常保養,以維持骨骼、肌肉的健康,林信惠說,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蛋白質等營養素。每天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堅果、小魚乾等。
維生素D與骨質健康有關,若沒有接受足夠的日照,每天的建議攝取量為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蛋黃、牛奶、魚類、蕈菇等。若無腎臟疾病,建議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1.2公克的蛋白質,奶、蛋、魚、肉、豆皆是優質蛋白的來源。
運動方面可進行跑步、跳舞等有氧運動,也請記得做阻力運動,訓練肌力。林信惠提醒,運動時要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如果有骨質疏鬆症,務必放慢動作,避免撞擊、受傷。研究顯示,經過1年左右的重量訓練,骨密度可以有效增加,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如果停止運動,骨質又會快速流失。
延伸閱讀:
骨鬆骨折最常斷4部位!出現駝背變矮、背痛「這6類人」快就醫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反覆背痛好難受,竟是骨質疏鬆症導致脊椎骨折,積極治療避免失能,醫師圖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