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秋冬,台灣迎戰國內第二波新冠肺炎大流行,雖然比起其他國家晚迎來 BA.5,但民眾對於防疫習慣趨於麻痺,加上中秋節、開學人口大量移動、群聚,亞東醫院醫務副院長彭渝森觀察:「年輕人社交活動多,接下來將影響到家中老人家,疫情處在上升的階段。這段時間別再猶豫等次世代疫苗,先打第四劑追加劑有一樣的保護效果。」
全台累積確診個案中,光是新北市就佔全台六分之一,其中亞東醫院身為板橋地區重要醫學中心,承接大量篩檢、重症的個案,因應 BA.5 新疫情下及早增加加護病房、專責病房的開設,同時強化居家照護的服務,讓民眾免費進行視訊確診管道通報,且該診次內領取相關症狀治療、抗病毒藥物也不額外收費。
主因就是怕民眾認為感染後就像感冒,選擇不通報當黑數,這樣一來極有可能錯失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機會,彭渝森提到:「這次疫情的家戶內傳染所占比例似乎沒有上一波那麼明顯,很多民眾搞不清楚自己怎麼被傳染。」
高風險者不只易重症!病毒量難下降
雖然國內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看在醫師眼中仍替高危險族群擔憂,包括 65 歲以上的年長者、3 歲以下幼童、慢性病、肥胖、移植患者、癌症患者等,一般正常人染疫後症狀表現像是重感冒,但對這些高風險族群有可能是肺炎,甚至產生嚴重併發症而喪命。
除此之外,高風險族群染疫後病毒量下降速度相對比較慢,彭渝森說:「一般民眾居家照顧隔離七天即可,但這類患者住院後,追蹤病毒量甚至到 2-3 個星期還無法解除隔離,對患者及醫療端都是極大困擾。」患者在醫院隔離心情低落以外,醫師更擔心出現二次感染,因為新冠病毒讓人免疫力下降,同時呼吸道粘膜被破壞,環境中的細菌都極有可能再次造成感染,變成重度的細菌性肺炎。
彭渝森臨床上遇過一名癌友染疫,當時正在接受化學治療,免疫力較差,染疫之後病情來又兇又猛,雖然後來在積極治療下症狀改善許多,但檢驗到的病毒量很高,因此無法回家,後續恢復期走得比起一般人更辛苦。
更有些中壯年患者原本都很健康,染疫後病情急轉直下,前一波疫情時,一名原本要轉診到亞東醫院的重症44 歲男性染疫個案,才感染第一天肺部整個白掉,呼吸衰竭而插管治療,彭渝森看到 X 光片時詫異於病情惡化之迅速,但患者在還沒來得及轉院前,幾個小時後就不幸過世。
為什麼不需要等「次世代疫苗」?
就怕遺憾反覆上演,疫情至今兩年多,醫師仍不時耳提面命對民眾催打第三、第四劑疫苗,特別是今年秋冬「次世代疫苗」有機會提供施打,不少民眾捨棄現有的第四劑追加補強,轉而等待次世代疫苗,也讓國內第四劑疫苗接種情況相對冷清,到底面對該不該等待次世代疫苗,彭渝森也提出他的觀點。
彭渝森強調:「由於疾病流行情況變化,次世代疫苗並沒有像過去原始疫苗,有非常嚴謹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美國只透過動物試驗,以及少量的人體試驗抗體效價,證實比原本疫苗增加 1.68 倍就通過緊急授權,事實上並沒有完整次世代疫苗保護力的數據。」
因應 BA.4、BA.5 病毒表面棘蛋白突變下,潛伏期很短從過往原始株 5-7 天下縮短到 1-3 天,加上漂浮在空氣中的時間更長,病毒可以很快快速進入細胞內,原以為次世代疫苗問世下,終於有機會終結疫情,但似乎並非如此,次世代疫苗真實保護力目前尚不知。
若是不打次世代疫苗,那光靠原始疫苗真的足夠嗎?根據先前研究,免疫功能正常的18歲以上成年人,在 BA.4、BA.5 流行期間,其打完三劑疫苗在四個月內,能有 49% 預防住院(重症)的機會;即使超過四個月預防力也有 34%。而第四劑,主要對象為 50 歲以上成年人,對於 BA.4、BA. 5預防住院效果為 60%,接種 2-4 個月後為 56%。彭渝森提到:「如果疫苗第三劑打完已經隔一段時間,可以先打第四劑追加劑仍然有相當好的保護效果。」
病毒演化走向!醫師:明年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隨著時間不只疫苗產生的抗體漸漸削弱、自然感染「無敵星星」也會失效,至今國內也累積通報上千例的「重複感染」個案,別以為再次感染症狀絕對會比較輕微,彭渝森說:「個案如果前一波是輕症,再重複感染也會是輕症,症狀有機會更輕一點;但是如果他先前是重症,重複感染下還可能變更嚴重。」不管是避免重複感染、還是避免重症都要儘早接種疫苗。
除了重複感染的問題以外,康復之後可能會面臨長新冠、多系統炎症徵候群所苦,雖然醫師對 MIS-C 有一定警覺性,但成人 MIS-A 個案數少,加上大人多有慢性病不易被診斷,彭渝森呼籲:「民眾如果染疫之後康復又有症狀,除了重複感染以外,不要忽略 MIS-A 的可能性。」
如今新冠病毒不可能消失、也不會滅絕,彭渝森說:「疫情終結是要看重症率的數字!」當重症率降低到對常規醫療可以負擔時,民眾就有機會拿下口罩,恢復完全正常生活,這時 COVID-19 就如同一般的傳染疾病。
隨著Alpha、Delta、Omicron 之下,越來越多國家政策上縮短染疫者隔離期,加拿大甚至宣布無症狀感染者就不用隔離,依據病毒演變概念朝向感染率越來越強、致死率越來越低,彭渝森保持樂觀的態度:「隨著時間台灣也會恢復正常,只是時間可能是在明年,面對今年這波疫情必須還是要謹慎。」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