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對肺癌病友而言更有如腹背受敵,肺癌症病友本就是免疫力較低的風險族群、肺功能也較差,若受病毒攻擊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肺癌病友也並非只能任由疫情擺布,也有不少病友在疫情之下控制良好,例如有病友雖然被告知僅剩6個月,但在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下,仍能持續爬山、出遊、和朋友聚會等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目前已持續超過了3年。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在這與病毒共存的年代,肺癌病友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逐一說明。
肺癌患者如何面對新冠疫情?
醫指3大隱憂、苦勸定期回診。
吳教恩醫師表示,新冠肺炎之下對於肺癌病友較擔心的包括後遺症、轉重症的機率較高,病友也容易在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的情況下,認為避免前往醫院、減少風險才安全,這對確診或仍待確診的癌症病友而言都實屬不利。
近年來,肺癌已是一種可像慢性病般治療的疾病,然而拖越久反而越不利治療、預後也相對不樂觀,過去就曾有第二期的肺癌病友本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並後續觀察,但疫情下拖了幾個月沒想到竟發展到了第三期,也有從第三期進入到第四期不幸離世的病友。
疫情下肺癌別去醫院較安全?
醫:醫院比外面來得更安全。
吳教恩醫師解釋,疫情下醫院環境自然會特別注意定期清消,且任何人進出醫院也都會輸入健保資料,防護做足的情況下,醫院的環境會是比絕大多數的戶外環境來得安全,甚至比家裡或公司來得安全。相較之下,會建議肺癌病友需要避免的是不必要的外出,而非不去醫院。若是民眾真的不放心、不便前往,也應與醫師保持聯繫;若是真的確診,也應以線上看診並開立新冠藥物,以治療控制當前的新冠病毒為重,並讓肺癌的主治醫師持續掌握狀況,一旦出現呼吸狀況變差、缺氧、意識模糊等異常症狀時立即就醫。
肺癌憂抗藥性、化療副作用?
醫:選擇非常多,如治慢性病。
除了擔憂疫情對肺癌病友就醫意願的影響,吳教恩醫師也表示,治療方式同樣是醫師和病友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如標靶藥物的抗藥性。雖說同是肺癌病友,但治療方式卻不盡相同,抗藥性也是因人而異,若出現抗藥性、藥物效果下降、需要進展到化學治療時,對於肺癌病友普遍害怕化療也會是個考驗。
化療確實會帶來許多副作用及不適,如落髮、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過實際上每個人的狀況也有所不同,很多病友在接受化療後狀況也相當良好,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接受度都不同,不必自己先嚇自己。醫師在治療前也會先和病友做好心理建設,不過這是避免被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到,更重要的是醫病同心,一起往「我要恢復健康」的方向前進。
而現階段肺癌治療選項其實相當多元,包括1、2、3代等不同的標靶藥物,若是妥善安排也可協助病友延後進入化療的時間,建議病人可以積極與醫師討論個人治療目標,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以EGFR基因突變的病友為例,如第一線採用第2代標靶藥物,後續如遇到抗藥的情況,仍有機會接續採用第3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此種接續型雙標靶的治療策略,如同接力一般,讓第3代可接續在2代之後,減緩進入化療時間並達到良好治療成效。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肺癌病友存活率可約達63.5個月,而長庚醫院臨床數據也顯示可達61.8個月,整體來說約可延長五年。
他80歲肺癌第四期骨轉移,
被告知只剩半年卻還能爬山!
吳教恩醫師分享,日前曾有80多歲的老爺爺因骨痛檢查,發現為肺癌第四期骨轉移,被告知只剩下6個月的時間,病友雖錯愕但也欣然接受並轉診至吳醫師這治療,在積極接受2代標靶藥物穩定治療下,現已活超過三年、尚未使用其他備案治療。另外,也有年約60歲的案例,原進行2代標靶治療,後續使用第3代標靶藥物治療約5年的時間,醫師還為她重新申請重大病患資格,目前也正穩定治療中。
肺癌治療趨近慢性病化,
6大方針更助良好預後!
吳教恩醫師再三呼籲,肺癌現在治療手段非常多,有如治療慢性病一般,每個人的情況也都不同,剩餘時間其實很難說,病友也不必預設立場。重要的是好好生活、並和醫師詳細討論治療對策,以利進行妥善的治療安排。確診肺癌應盡早治療,只要遵照醫囑、穩定治療、定期回診、確實服藥、做好防疫、好好生活。治療雖然或許辛苦,但持續保持「我要好好活下去」、「我要恢復健康」的心態,即便是在與病毒共存的現代也無需太過恐慌,醫病同心更有利治療及預後。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