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阿嬤被家人推著輪椅來到診間,阿嬤斜躺在輪椅上,表情痛苦,嘴裡直喊:「揪疼ㄟ啦(台語)」。醫師問診後才知道,原本就有氣喘的阿嬤,停經後確診骨質疏鬆症但沒積極治療,前兩天因為咳嗽過於激烈,竟然咳到胸椎骨折!
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部副主任暨神經外科主任張志儒感嘆:「民眾對骨質疏鬆的概念非常薄弱,其實它是很容易被輕忽的疾病,是個嚴重的公共衛生課題。」他指出,骨鬆所導致的骨折事件是很嚴重的,很容易造成脊椎骨折或髖關節骨折,一發生就可能終身遺憾。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所提供的[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與指引]資料顯示,於2009年發生髖關節骨折的病患,1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標準死亡率為 2.8%)、男性為 18%(標準死亡率為3.6%)1。換句話說,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病患的死亡機率也會提高很多。
高風險族群小心罹患骨鬆不自知
骨頭看起來僵硬、死板,但其實是一種活的器官,是由蝕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產生動態平衡進而維持骨頭這個重要器官的運作。在年輕及身體健康的狀況下,這個平衡可以維持得很好,就不會產生骨質疏鬆的狀況。但當年紀大了、長期服用類固醇、患有免疫疾病、洗腎病患、或停經後女性等,破壞的速度就會快於生長的速度,這樣就會造成骨鬆。「人的骨質大約在30歲時達到高峰,一旦骨質開始流失,骨密度只會越來越差。」因此張志儒醫師建議,及早檢測骨密度、儘早保養即預防骨質疏鬆相當重要。
張志儒醫師指出,骨鬆起初都沒有明顯症狀,即使身體因骨鬆而產生腰痠、背痛, 但因病識感不高,民眾常誤認為外傷或勞損引起的疼痛;很多人即使知道有骨鬆,也因為衛教觀念不深,不會積極接受治療,常常都是在發生骨折之後,才驚覺原來骨鬆已經這麼嚴重了。「根據2009年至2013年中央健保署的骨折後就醫資料顯示,女性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僅 30%、男性更少只有 10%。2」
骨鬆需要治療嗎?張志儒醫師表示,骨鬆病患發生骨折後1年再次骨折的機率 約2成3,而脊椎壓迫性骨折即使經過灌骨水泥後,1年內發生鄰近節骨折的機率達23%4,相當於4個人之中會有1人再次骨折。所以「骨鬆性骨折是系統性的,並不會侷限在某1個關節骨頭,如果不積極處理骨鬆,全身其他關節骨頭仍可能再次發生骨折。」所以,骨鬆性骨折的病患,不能只接受外科治療,更需要使用骨鬆藥物來幫助保護骨頭。
骨鬆治療愈發進步,提早保護以防憾事發生
骨鬆的治療越來越進步且日趨多元,臨床上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減少骨質 流失藥物、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減少骨質流失的抗骨鬆藥物,目的是讓骨質流失的速度變慢,屬於保本的被動性治療;而積極性的治療就是促進骨質生成的抗骨鬆藥 物,可以促進骨質成長。」張志儒醫師說,臨床上會依據病患的狀況選擇適合的 藥物使用,或者雙管齊下,開源節流的方式,以提升骨密度並降低骨折風險。
依據2020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定義有以下情況的人為極高骨鬆骨折風險的患者,這些病人是:骨密度T值非常低(小於-3)、接受過骨鬆藥物治療仍發生骨折、患者有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或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等;另外有以下這些情況如服用骨骼損傷藥物(如類固醇),或者有骨折風險極高的病人 (FRAX: 主要骨鬆性骨折>30%,髖關節骨折>4.5%),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者, 如有以上情形則應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骨鬆藥物,並依照醫囑積極治療。「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症有正確的認知,積極治療,就可以免除日後因骨鬆 而造成骨折,甚至造成併發症的危機,也可以減輕公共衛生的負擔」
張志儒醫師也提醒,任何用藥都有其適應症及使用方式,「有些藥物一旦停藥,身體就會回到原本骨質快速流失的情況,甚至有時會讓骨質鬆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因此病患務必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持續用藥,才能提升骨密度進而降低骨折風險, 維持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