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王友明專欄》質子治療與傳統放療差別在哪?優缺限制、原理一次解析

優活健康資訊網/ 2022.09.01 17:50


體外放射治療是一種從體外將放射治療的劑量,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給予到體內的一種醫療技術,也就是俗稱的「癌症電療」或是「大電」。


傳統放射治療的限制: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一併破壞

放射治療的「劑量」,對於腫瘤細胞來說,代表了「控制率」。如果能在腫瘤部位給予越高的劑量,也就越有機會清除腫瘤細胞。若照這個規則,在進行放射治療的時候盡量提高劑量,是不是就能增加治療成功率呢?其實不然,因為對於正常的組織或細胞來講,劑量代表的卻是副作用,劑量越高副作用越大。

大多數的癌症都只在體內佔相對小的體積,癌細胞周圍存在的是正常細胞及組織。以國人常見的鼻咽癌來說,鼻咽癌的癌細胞多存在於鼻咽部(疫情期間大家採檢的部位)與兩側頸的部淋巴結,分布看似很廣泛,但真正的癌細胞所佔的的體積,其實不到頭頸部體積的十分之一。

也因此,若安排放療時無法精準控制劑量,就等同對整個頭頸部都做高劑量照射,恐怕在還沒看到鼻咽癌細胞消除之前,就可能因為正常細胞所產生的副作用而放棄或中斷治療了。

又比如國人常見的肝癌,雖然癌細胞就在肝臟裡面,但若對整個肝都照射高劑量,最先破壞的可能就是肝臟內正常的肝細胞以及血管膽管等組織,還沒有控制住肝癌細胞前就先引發肝衰竭的風險了。

傳統放射治療所必須克服的限制,正好就是質子治療的優點,這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體內的劑量分布」。質子治療是一種放射治療技術,它既可以在癌細胞所在的位置給予高的劑量,同時又能針對周邊正常細胞和組織給予極低或甚至零劑量,是堪稱近乎完美的放射治療組合。

我們用下面這張圖來簡單地聊一聊,質子治療劑量分布的優勢和特色。

質子治療:針對癌細胞攻擊

這是一張放射線進入人體後,它的穿透深度與劑量的關係圖。圖片當中有兩條線,藍色是質子,綠色是傳統光子放射治療。當質子進入身體後會維持著低劑量,到一定深度時像深水炸彈一般把劑量整個釋放出來,而更深處則完全沒有劑量。

這個特性就是美國高能物理學家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所認為,適合拿來做醫療用途的關鍵。而圖中像山峰一樣的劑量最大處,就是我們稱的「布拉格峰」(Bragg Peak);綠色線則是傳統放射治療(或稱「光子治療」,中國稱「普通放療」或「普放」)的劑量曲線,剛進入身體的時候達到最高的劑量,然後慢慢減少直至穿透整個身體

延伸閱讀:
王友明專欄》什麼是質子治療?醫揭「抗癌原理」竟與原子彈有關

事實上,多數腫瘤不在身體表層,而是存在於身體一定深處。若能透過巧妙安排,讓「布拉格峰」的位置落在腫瘤處,就可以達到臨床精準治療的需求。

當然,腫瘤往往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體積,如果只把劑量集中一個點,會不會造成很多腫瘤細胞沒被打中?從過去的研究我們知道,帶有越高能量(速度)的質子,它的布拉格峰會在身體越深的地方,就好比丟小石子,速度越快會飛得越遠一樣。

好比是這張圖:

當我們把不同能量的質子照射進入人體之後,就能夠在不同的深度放出高劑量,經過一番疊加,它就會變成一個劑量的高原,我們稱做「布拉格尖峰散佈」(SOBP,spread-out Bragg Peak)。換句話說,在臨床上面對治療不同大小的腫瘤時,只要透過改變SOBP的大小,就能完整地照射腫瘤部位。

我們再把質子布拉格峰、SOBP以及傳統放療的劑量做個圖示: 




這張圖中藍虛線代表了單一能量質子的劑量;藍色實線則是多種能量質子疊加後的SOBP劑量;而黃色則代表了傳統光子放療的劑量;灰色區域則是腫瘤所在的部位。

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質子治療可以在腫瘤部位提供穩定而足夠的劑量,同時,對於不論在腫瘤之前的正常組織,或者腫瘤之後身體正常的組織,都有比傳統光子治療更低的劑量。劑量對於正常細胞組織來說,就是副作用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質子治療可以帶給我們更低副作用的關鍵原因。

延伸閱讀:
婚前驗出12公分瘤!質子治療助滅癌

既然,質子治療既精準又低副作用,那為什麼臨床不大量使用質子治療做腫瘤治療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關鍵點仍是:

  1. 操作複雜度高:除了有經驗的醫師之外,還必須有非常多的醫療團隊,包括醫學物理師、醫事放射師、護理師等等分工合作,才能精準地操作這複雜的治療技術。
  2. 可近性低: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約100個單位能提供這樣的治療。在台灣,目前也只有高雄長庚醫院以及林口長庚醫院有如此設備與經驗,甚至鄰近先進國家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也都還沒有質子設備可以供臨床治療。

我們簡單做一個比較表格,來總結質子治療與傳統放射治療的不同:

全世界只有約百間醫療單位能提供質子治療




看了這麼多,讀者們是否會好奇,質子治療到底有甚麼複雜的技術呢?這些技術,又會對病患治療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後續的文章,會再進一步為您做更多分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