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復振路上一同踩踏前行—Calingcing傳統鈴鐺工藝製作工作坊
在文化復振路上一同踩踏前行—Calingcing傳統鈴鐺工藝製作工作坊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830 11:05:59)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111年社區亮點計畫」二部曲—Calingcing傳統鈴鐺工藝製作工作坊,於8/9-8/17期間在花蓮撒固兒文健站完成二週,共四堂工作坊。由「後山金工房」楊達開老師教導製作撒奇萊雅族人消失的鈴鐺,除了部落族人之外,也有許多來自不同族群的學員參與,課程中所製作的小鈴鐺,將全數留在撒固兒部落,齊力復振撒奇萊雅族人傳統服飾。
撒固兒部落青年積極以行動縫合斷裂的傳統,以撒固兒文健站為平台紮根部落,致力喚回撒奇萊雅族逐漸流失的服飾文化記憶,在撒奇萊雅族的傳統服裝中分為「盛裝」(lusid)和「常服」,撒固兒部落至今亦收藏數件手製lusid以及百年老照片,文健站計劃於今年製作出一定數量的lusid,讓lusid能再次被族人穿上,回到祭儀與慶典的場合。而婦女lusid腳套上的calingcing(鈴鐺、腳鈴),就是復刻lusid的最後一哩路,calingcing在擺動時所發出的聲音,讓樂舞有了靈魂,文化將更完整。
本次工作坊邀請「後山金工房」的楊達開老師,針對傳統lusid上的小鈴鐺製作進行課堂上的解說,邀請學員製作族人已消失的小鈴鐺。為了讓課程內容更為流暢與系統性,楊達開老師特別為此設計一套製作工序,並於課程研發前期,考量重製的小鈴鐺已因時代演變導致當年材質已不可考,楊達開老師和部落裡長期復振服飾文化的青年蔡文進、李逸偉等人不斷討論、積極嘗試各種材質、不同工法,期能尋回老人家記憶中的鈴鐺聲響。此次採目前最接近的材質—黃銅來製作,二週課程參與的學員,除了有居住在撒固兒部落和其他部落的撒奇萊雅族人,還有對原民文化有興趣來自不同族群的學員,原住民佔參加者八成,年齡則從小學生到七十歲以上長者皆有。學員表示對於課程中,自己製作的鈴鐺能留在撒固兒部落供作未來族人服飾使用,為復振撒奇萊雅文化出一份力,感到十分有意義。
透過課程,讓撒固兒部落及族人開始參與尋回服飾的脈絡,文健站督導李逸偉表示:「雖然課程結束,卻開始有部落族人告訴我們,因為這次製作calingcing的契機,族人也表達要跟我們一起製作一整套的lusid!」故此,撒固兒文健站持續歡迎族人及學員再回來一起製作更多小鈴鐺,將其縫製於lusid上,並一起呈現在後續成果展中。
復振失落的文化是一條漫長道路,calingcing鈴鐺透過這次課程發出了些微響聲,也開始漸漸攪動部落,期待更多族人一起投入學習製作,未來可以有更多人穿回縫有鈴鐺的lusid,踩著同樣步伐發出響亮且歷久彌新的樂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