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我有話說》台灣產學平台發展策略

優傳媒/ 2022.08.29 16:20

在台灣,我們佩服大陸在追求學術卓越所獲得成就的時刻,是不是也該以「登山」的心態重新檢討雙創政策的規劃與落實機制,重振台灣高科技産業的領先優勢。(圖/取自網路)

 

作者/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 退休教授)

 

在全球景氣逐漸從疫情中復甦之際,台灣産業創新出現了令人難堪的瓶頸:人才不足、創新能量長期偏低的關鍵問題。這是兩個看似獨立但卻密切相關的問題,必須靠機制改造才能克竟其功。

 

人才不足是大學教育出了問题,甚至是「國安」問題;創新機構的問題反應在研發領導力及機制設計的不足,是一個「沉疴已久」的老問题,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必須從結構上作調整創新成果才有機會改善。

 

「產業創新」不是「人多好辦事」,也不是「請客吃飯」,但這個論述似乎相當符合台灣科技創新的現況。大陸工程院郭朝暉院士曾表示:「創新往往不是靠“群眾運動”搞成的。對於真正的創新,多數人、甚至多數專家看不明白,真理肯定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台灣的創新活動主要是由政府所主導,包括大學的創新、創業「雙創」及「産業學院國家隊」的設立等,都是利用大學資源作為産業創新的基礎,其中唯一「獨缺」是策略性的前瞻思考及市場經濟操作的細節!

 

政府的創新政策墨守成規,多年以來都是透過「産學雙創」(創新、創業) 及產業國家隊來完成。「雙創」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實踐,利用大學既有的研發能量,廣設孵化器、加速器、產學結盟等機構把大學創新能量外部化與産業結盟。另一方面,政府也主導設立的「産業國家隊」,包括「半導體産業學院」、「生醫國家隊」、「量子國家隊」等,這雙軌老梗產學聯盟政策試圖更深度能把大學的研發能量充分發揮在產業創新上。

 

台灣創新策略方向模糊但謹守群眾運動的本質,在模仿複製先進國家科學與技術、强化國內企業技術競爭力、創造「世界頂尖」的技術突破等三個創新選項中徘徊、較勁,而難以取得適當的平衡就是國家科技領導力薄弱的表現。在新興產業快速的更迭及變動下,政府官僚、封建、迂腐、政治化操作下顯得「力不從心」,只能見證台灣科技競爭力的流失。

 

在全球快速變遷的產業環境中,從産業創新政策的框架裡分析論之:政府在創新活動中最大的功能是培養基礎/應用技術人才、提供商業資訊、釋放部分公有研發能量、擴大基礎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平台等,本文將針對平台操作、産學聯盟及人才培育的角度探討創新能量的優化問題。

 

現代的科技創新講求的速度,著重資源外部化及「平台整合」,前者把核心能力以槓桿策略的模式快速擴散結盟,後者是創造執行與操作場景結構式的完成研發創新的工作,兩者都是研發創新「速度」的表現,是現代網路創新的樣板模式,只能比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企業經營的模式才能發揮最大功效,而不是政府高高在上的、下指導棋的傳統模式。

 

平台種類繁多並無通用經營管理的模式,其目的無非是加速資源整合再利用及知識擴散稍功能,但運作必須與時俱進隨著環境變遷而適時調整。在Web2.0時代(2010~2020),平台的「王道」是互動式網路經營及中央集權式的規劃與管理,平台的建構源自於效率,而領導力的呈現在於經營團隊的能力與策略。在Web3.0時代(~2021),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的合體造就了網路經營的隨機性(Stochasticity),加速了分布式平台專業化、客製化優勢的形成,在智能數位匯流的同時, Web3.0生態系統能開創團隊自我形成機制、智能管理等客觀運作層面(取代官樣文章的管理模式),將這些機制應用在技術創新的經營上,「産學雙創」將會是教育面及産業面的一個雙贏策略。

 

最近媒體報導:北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及中國科技大學人才輩出,實踐了生物技術、量子科技、石墨烯材料上的重大突破,受到國際高度關注。2022中國《未來科技大獎》得獎人李文輝表示:「科研不是繞操場跑步而是登山」,道出了尖端科研的艱辛,是在高瞻遠矚、使命感強大、官僚體系放手的情況所開創的成就。在台灣,我們佩服大陸在追求學術卓越所獲得成就的時刻,是不是也該以「登山」的心態重新檢討雙創政策的規劃與落實機制,重振台灣高科技産業的領先優勢。

 

從1990年代廣設大學的政策開始,台灣教育資源的錯置已久矣!「產學創新」是沿習國家競爭力的最大投資,政府應放手大學及企業自主組織合作,未雨綢繆規劃相關機制及策略,及早佈局並改變主導迷思是不容緩的工作。在年底選情低迷之際,這個建議雖有吠火車之嫌但卻是一針見血的方案,是不是該下定決心重新振作的時刻了!

 

熱門關鍵字:

我有話說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