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死亡人數越多代表防疫越差?戳破名嘴謬論,陳建仁親自算給你看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2.08.18 12:00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自從COVID-19全球肆虐後,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各國每日確診死亡人數,政論節目也不斷評論各國的防疫政策。2022年2月中旬,一位名嘴在節目裡說:「美國是全世界COVID-19確診死亡數最多的國家,共有93萬多人,遠高過英國的16萬、法國的14萬和德國的12萬,高達6~8倍,防疫真的做得太差了!美國政府和人民防疫的努力比起歐洲差很大!」其他名嘴也紛紛點頭同意。

內人鳳蘋剛好聽到這一段,她告訴我:「這個說法,已經掉進『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之中。」
確實是如此,我從牛津大學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查看了這4個國家的人口總數,結果是美國3億3000萬、英國6800萬、法國6700萬、德國8400萬。我進一步把死亡數除以人口數,來計算每百萬人口的COVID-19確診死亡率,結果發現美國2800、英國2351、法國2020、德國1442,相差都在兩倍之內。只看到死亡數而沒看到人口數,正是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見樹不見林的思考方式,相當於只看到分子,而沒有看到分母,當然容易下錯結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或團體的人口數可能差異很大,如果只比較健康事件,像是病例數或死亡數的多寡,而忽略了人口數,對於事件的判斷,就無法精準正確。

在你我日常接受到的資訊中,類似「見樹不見林」的謬誤真的不少!

有一天,我看到某名報頭版標題寫著「智慧型犯罪與年俱增」,相當引人注目。

仔細一讀,內容提到過去10年來,在犯罪的人當中,研究所和大學畢業生所占的百分比,分別從4%和18%,增加到7%和27%,換句話說,研究所畢業的犯罪者占比增為1.8倍,大學畢業的犯罪者占比增為1.5倍。「很顯然智慧型犯罪正在逐年增加,加強大學院校學生的品德和公民教育刻不容緩。」

這則新聞的論斷,明顯地掉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中。其實在這10年間,全人口的大學與研究所畢業生所占的百分比也是逐年增加。如果計算不同教育程度族群的犯罪率,這10年來並沒有顯著的上升。

因此,在觀察社會或健康事件發生狀況時,必須同時考量事件數和人口數,先計算事件發生率,才能進一步比較分析和下結論。

1983年我在擔任台大公衛系副教授時,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台灣高血壓防治實驗計畫」。我們從6個鄉鎮區的戶政事務所,隨機抽樣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個案。徵得他們同意後,就進行個人基本資料、生活飲食習慣、疾病治療史的問卷調查,並且以水銀血壓計測量休息後血壓3次,計算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平均值,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判定是否患有高血壓。

有一次,台大內科曾文賓教授和我一起討論不同年齡層的高血壓盛行率時,我的研究生報告分析結果說:「在高血壓的病人當中,以50~59歲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是40~49歲、60~69歲,再來是30~39歲和70~79歲,⋯⋯」曾教授馬上說:「不,怎麼會是50~59和40~49歲最高呢?而且30~39歲和70~79歲一樣更奇怪!你該看各年齡的盛行率,而不是病例數所占的百分比!」研究生回答說:「高血壓盛行率確實是隨年齡越大而越高!」

數人頭還是算比率?




如果只看高血壓病例數的年齡分布,這位研究生認為大多數高血壓病人集中在50~59歲,但是他忽略了各年齡層的研究人數有很大差異。當年台灣的人口結構是金字塔型,年齡越高人口越少,我們的抽樣研究樣本也是如此。所以應該把病例數除以參加研究人數,比較各年齡層的盛行率,才是正確的做法。換句話說,我們不只要數病例數,還要考量參加研究人數,來計算高血壓的盛行率。

就像前面提到的4個國家的COVID-19死亡狀況,如果只從死亡數來看,就斷定「美國死亡數很多,好恐怖」,而沒有考慮到美國總人口數也很多,就會下錯結論,必須算出死亡率,才是適合比較的數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