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戴立寧隨想錄》國王的新衣:談學位的買賣與偽造

優傳媒/ 2022.08.15 06:37

作者/戴立寧   

 

大一時的中文課, 老師是錢用和 (1897-1990)。她是蔣夫人宋美齡的私人秘書,是一位教學嚴格的老師。都大學了,20世紀,還要求學生背誦《古文觀止》中的若干篇章。那時候,同學間盛傳:她是美國加州大學的中文博士。當時,我就有一種直接/反射性的感覺:讀中文幹嘛要到美國去?!。

 

後來自己有機會到美國留學,197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參觀了「中國學生留美博士論文展」;竟然發現, 以三民主義為題的博士的論文居然超過5000多篇。中國學生幹嘛要去美國研究「三民主義」?美國教授又怎有幾位能懂「三民主義」?

 

讓我印象最深刻、迄今不能忘懷的是另外一篇:《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唐人街中國餐廳餐巾上細菌之研究》。這絕對是一篇關於公共衛生的極好論文,這也是以極小題目寫一篇大文章、博士論文的典範。

 

華人雅好證書,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鄭國有一位先生上街買鞋,事先把腳的尺寸良好,記在紙上,藏在懷裡。到了市場,看中一雙鞋,想買,伸手入懷,卻找不到記載尺寸的紙,只好準備回家取紙再來。

 

賣鞋的人建議,何不試穿一下。這位鄭國的君子回答了一句極有名的話,千百年後所有的華人都還受他的影響,他說:「寧信度,毋自信」── 寧可相信那張記錄的紙,不要相信自己的腳。

 

鄭國位處中原,你我或多或少都流著鄭人的血,承襲著鄭人的傳統。有了這點歷史認知,就不會奇怪為什麼學位所應珍惜的學識和能力,到了敝國,重點就頓時變成一項頭銜、一件外衣、一紙證書了。

 

                  

博士只不過是一個頭銜/一件外衣/一紙證書;而當前的氛圍,真真假假,鍍上一層金,就成了登雲梯;既然有用,於是乎總統/教授/商人乃至一般平民百姓,在朝在野,無不趨之若鶩,以擁有這一件外衣為榮。

 

台灣人在世界各地高價徵求證書;碩士、博士,當然是學位愈高愈受歡迎。日本離中國最近,知中國最深,連賣帶送些學位給;台灣需要/日本需要的人。日本《每日週刊》在1991年5月底和6月初,曾經連續兩期披露了日本明治大學銷售各種學位證書的內幕,買主主要是來自台灣的一些「知名人士」。

 

學位的買賣/偽造又豈止日本、日本的明治。資本主義思維下的英/美,當然也不落人後;紐約的一所大學就擁有不少台灣「知名人士」的博士第子;(後來, 那位專門負責牽線/募款的華裔女性副校長,也因此涉訟解職)。猶有進者,一直以來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齊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居然也有類似的不堪紀錄。

 

基本假設:在那一國留學,心理上也就自然親近那一國。獲得的學位愈高,回國後的職位也會愈高,影響力自然愈大;因此有些所謂的先進國家就樂得儘量授予較高的學位給遠道求經的外國學生,以助長其可能在本國產生的影響力。這種 「第三世界博士」(“the third world Ph.D.”) 待遇,當然是賓主兩歡。

 

這也許是個好現象:學位證書這門好生意,已經不再讓國外的大學專美/專利了;有樣學樣,台灣也開始自製自售,(真希望也能外銷到了國外)。這門生意,利潤豐厚;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台灣最好的大學/台灣大學赫然也名列其中…。

 

種種事例,也許可以幫助說明,何以台灣歷來的政府,往往是 博士愈多,施政愈爛。博士這件國王的新衣,是不是早該剝去,回返它學術研究的本來面目。

(圖片取材自網路)

 

戴立寧,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人物、評議時事。〈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