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暑假遇鬼月別下水?被魚網纏身、洋流帶走...潛水前必須先知道的十大致命風險

Heho健康網/謝承恩 2022.08.09 12:00

新聞圖片

近年潛水客增加,潛水客若不暗洋流、意外導致嗆水、氧氣瓶耗盡都有可能導致喪命,無論是在任何時間下水都務必要做足準備,且不要一人單獨下潛。

近年國內熱愛休閒潛水的年輕人也逐漸增加,但這項水下活動的危險性卻不曾下降,數度被國際評選為「最危險運動之一」,不只新手容易出事外,就連經驗充足的老鳥,都可能因突然的意外、操作不當、慌張或分神導致意外發生。

比浮潛更危險的三大潛水方式

根據國際潛水種類,可簡單粗分為休閒潛水、技術潛水與自由潛水。「休閒潛水」多是以觀光、休閒娛樂為主,下潛深度不超過40公尺,但若使用特殊水下裝備或下潛深度超過40公尺,則可稱之為「技術潛水」

在台灣過去最常見且最好上手的水上活動是浮潛,民眾只使用護目鏡、呼吸管、穿著防寒衣等,不時探出水面或低頭沒入水面下,不少民眾常到墾丁、琉球、綠島等礁岩浮潛,欣賞珊瑚礁與海洋生物。

但近年民眾開始使用水下呼吸設備進行「水肺潛水」,或有不依賴任何水下呼吸設備,只靠屏息潛入水中的「自由潛水」,危險性更高,必須花學費報告潛水證照,或由專業教練全程帶潛進行「體驗潛水」

潛水過程中易出現十大風險

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指出,當潛水員從水中回升至水面的過程若速度太快,則組織內的惰性氣體快速形成氣泡進入血液,而不能經由肺部排出體外,容易罹患「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嚴重將使血液無法供氧至腦部,導致死亡。

第二,常見傷害為「氧氣不足」,身體若處於低氧含量狀態呼吸,將逐漸昏迷不清、動作變慢且判斷力下降。反之如果呼吸過量或過久的氧氣,也會導致「氧氣中毒」,導致迷失方向、肺泡萎縮、視網膜脫落及視力困難。

第三,常見傷害為「二氧化碳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例如氧氣不足或氣體遭受污染、管路通氣不良、憋氣太久、悶氣過長,容易出現呼吸短促、興奮、疲倦、頭痛、噁心、嘔吐及昏迷症狀。

第四,為「氮醉」,指體內的氮的飽和度過高所致,潛水員會有欣快感、妄想、反應遲頓,猶如喝下馬丁尼一般的沉醉感,最終行動完全失去控制和失去知覺。

第五,為「嗆水」容易發生在對裝備不熟悉或故障所致,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昏迷,甚至會進一步對潛水員造成內心恐慌,急著浮出水面,最終導致減壓病及全身腫脹,導致生命危險。

第六,為「低溫症」。國防醫學院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指出,下潛未做足保暖將導致低溫症發生,輕中度者體溫降至攝氏32度至28度,會出現顫抖、肢體麻木僵硬、半昏迷、心律不整;重度將出現瞳孔放大、新陳代謝降低至死亡。

第七,為「脫水症」,美國水肺潛水雜誌指出,潛水罐中的氣體幾乎不含水,因此每次呼吸都會從體內帶走水分,導致脫水症,此時身體血液和惰性氣體的循環變差,呼籲下水潛別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飲品,避免脫水情形發生。

第八,為「被海流帶走」,海流與潮汐的變化、浪況都有關係,特別是大潮時,海流較強需要注意潛水安全,過程中也要留意判斷「上升流」與「下降流」,可能會湧往深處或水面導致巨大壓力變化及迷失方向。

第九,為「生物螫傷或糾纏」,潛水時需要慎選場地,遠離珊瑚礁區避免器具損害或腳被卡住,若遇到水草或漁網糾纏,務必攜帶潛水刀等切割器切除或請求潛伴協助,將障礙移除後建議放棄潛水、離開原場地,避免再度發生。

第十,為「耳道感染」「流鼻血」,潛水者在下潛上升的過程,水壓變化大,往往無法有效進行平壓耳壓,造成中耳擠壓傷、積水、中耳炎或耳膜破裂,使得聽力喪失和耳鳴風險,若鼻中膈黏膜受損易造成鼻出血。

中華民國海上救生協會也呼籲,要從事潛水活動,會容易使疾病症狀惡化,因此務必先做好健康檢查,此外須具備基本游泳能力跟正式完整訓練,並具備正確的潛水知識,避免憾事發生。

美國潛水雜誌DIVER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潛水委員會)國防醫學院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潛水安全|醫師我能不能潛水?不適合潛水的疾病問題 Q&A 一次看!

潛水安全|下潛突然耳朵痛?醫師:「先停止下潛、吞嚥打哈欠可平衡耳壓」

潛水者常見「減壓病」 高壓氧治療排除血管異常氣泡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