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的爸爸經常工作、家庭兩頭燒,熬夜應酬更是家常便飯,尤其本身肥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小心代謝症候群找上門!代謝性症候群不是疾病,而是數個症狀的總和,當症狀未被改善時,接踵而來的就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
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提早改變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才能減緩慢性病的發生,國泰台南健檢中心健管師顏汝素提醒大家了解代謝症候群,一同守護老爸健康。
代謝性症候群高危險族群
1.生活型態:經常抽菸、應酬、少運動、肥胖者。
2.慢性病: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家族史者。
評估肥胖的參考值
體重過重往往是最容易形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但只要早期積極控制及調整,就可以讓輕度異常指標下降,以下為評估肥胖的參考值:
1.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最簡單的計算指標;若超過24以上則屬於過重,需執行體重控制;而BMI大於27者,則需要積極控制體重。
2.體脂肪率:佔「體重」的百分比,男女生若超過標準,即使體重(BMI)正常,也是肥胖的表現。以下為參考指標(依國泰健檢標準)
二、遠離代謝症候群從飲食、運動、生活、定期檢查做起
1.健康飲食:
定時定量,以「高纖、低油、低鹽、低糖」為原則。高纖食物因能吸附油脂與膽固醇,幫助排便,減少血中膽固醇。低油則是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食物。低鹽最簡單的原則就是避免吃太鹹。
2.適當及規律的運動:
有助於控制體重並利於血糖控制及增加心肺功能;建議每週至少運動3-5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或將運動拆成每次10分鐘來累積計算。強度只要達到「有點喘,但不會太喘」、「可講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就是適當的運動心率。
3.減少不良的生活習慣:
戒菸、戒酒,適當的紓壓、不熬夜。
4.定期健康檢查: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及血糖檢測,檢查前需空腹6-8小時。
【腰圍量測】測量的位置肋骨下緣、腸骨上緣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腹部中線位置處,「差不多肚臍上方兩指左右」。
【體脂肪率檢查】目前常見的兩種身體組成分析為生物電阻分析法(BIA)與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主要檢查體脂肪、肌肉量;以下比較:
以上檢查項目為代謝症候群指標基礎檢查,若爸爸已處於肥胖的狀態,則屬於心血管疾病罹病高危險群,可考慮安排以下相關檢查:
另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以上的民眾,每3年一次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年滿65歲的長者則提供每年一次。不論健保給付之成人健檢或自費健檢,定期健康檢查是必要的,其實透過簡單的檢查項目,就可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適時調整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種類,循序漸進,才能持之以恆,真正避免疾病的發生,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