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侵擾,遠距工作和上課、居家隔離,讓許多人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相對衍生出更多的家庭衝突,甚至加重如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的病情。以往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多有錯誤認知,也不了解如何求助專業治療和維持用藥規律性,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亮妤點出,思覺失調症病患在治療上常面臨2大困境。
思覺失調症患者2大治療困境
一名身份為大學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本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突然出現社交退縮、不愛清潔洗頭、缺乏動力等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媽媽擔心可能是未規律吃藥導致病況加劇,也顯示出思覺失調症病患與家屬,在治療上常會遇到以下問題:
- 中斷藥物:思覺失調症患者有6成會少吃藥或不吃藥,中斷藥物是病情復發最常見的原因,且中斷藥物時間越長,病人再住院比例越高。
- 自殺風險: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約為5%,早年死亡率為一般人的2~3倍。
延伸閱讀:
焦慮、記憶變差⋯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自我檢測」思覺失調症
陳亮妤指出,面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搶救大腦功能受損的關鍵有2個:延遲就醫時間要短、有效治療時間要長。她說明,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若能在出現前驅症狀的5年內用藥,會比等到大腦惡化後已損傷認知功能,治癒的機會大幅增加、時間也縮短。
但對於患者來說,頻繁且穩定的服藥是一大挑戰,再加上一般常認為口服藥物比針劑有效的迷思,讓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在治療的第一時間,未優先選擇以針劑作為用藥治療方式,更遑論以往在未納入健保給付前,每次自費針劑就要花費上萬元的負擔。
長效針劑治療可降低15~20%復發住院率
不過陳亮妤表示,隨著思覺失調症的針劑治療方式,在去年開始納入台灣健保給付後,長效針劑已成為未來趨勢,可見以下治療成效:
- 用藥習慣變好:提高用藥順從性、降低中斷治療率;患者可依照自身情況,選擇1個月或3個月回診施打1次即可。
- 改善治療成效:由於提升了用藥順從性,可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
此外,台灣研究團隊今年5月也公開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針對健保資料庫的75,986名精神病住院患者進行調查統計,證實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出院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相較於口服藥物治療,可降低15~20%的再住院率;此研究成果已刊登在《思覺失調症通報》(Schizophrenia Bulletin)醫學雜誌。
延伸閱讀:
你累了嗎?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快看你中了幾項?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也表示,從環境資源面向來看,目前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社區化關懷資源仍不足,正努力落實醫護人員對於精神疾病個案的負荷量達成目標為1:35,強化關懷訪視人員教育訓練,建立關懷訪視督導制度,提供多元資源轉介連結,期盼支持思覺失調症患者於社區中生活。
他指出,中央健康保險署已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另外也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增列預算6,000萬元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PAC),都有助於思覺失調症病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同時舒緩照顧者與醫院的照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