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陳小姐近日胸悶,稍微活動就感覺全身不對勁,懷疑心臟出問題,而且每逢經期出血量極大,第2天用上10多片衛生棉還會滲漏。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劉子弘觀察其臉色蠟黃、眼結膜、指甲蒼白,抽血發現血紅素低下僅有7.8 g/dl(正常值約10.9~15.6 g/dl)、鐵蛋白明顯不足,而婦科超音波檢查結果則無明顯異常,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可能特定器官在出血
劉子弘說明,血液對身體影響相當重要,主要由血球跟血漿所組成,有運輸物質、維持循環、調節平衡、免疫防禦等功能。若是紅血球數量或紅血球中血紅素過少,造成人體輸送到全身氧氣不足,即所謂貧血,通常會以血液中血紅素來定義,成年男性低於13.0 g/dl、女性低於12.0 g/dl。
貧血有急性、慢性之別,也有程度嚴重、輕微之分,缺鐵性貧血相對常見,在台灣約2%患者,女性為男性2倍多,症狀表現:
- 輕微:容易疲勞虛弱、頭暈氣喘;較為厲害時,皮膚可能會蒼白發黃、手腳冰冷。
- 嚴重:頭痛暈倒、胸悶胸痛、心跳加速、身冒冷汗、稍微動作便容易痙攣等危急反應。
臨床上首先要釐清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常見原因為女性經血過多,其他如懷孕、營養不良、腸胃道出血、痔瘡、血尿等都是風險因子,因此若是男性或停經女性若缺鐵性貧血,必須安排鏡檢處置,以排除腫瘤或潰瘍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全身痠痛、貧血⋯別以為只是老化!當心骨髓癌「5警訊」慘淪洗腎
治療、日常飲食:缺鐵補鐵
劉子弘表示,治療缺鐵性貧血,依症狀嚴重程度,區分為:
- 口服鐵劑:一般患者。
- 注射鐵劑:營養吸收不良,如胃切除患者。
- 輸血:病況嚴重者,須輸血以維持器官正常運作。
待造成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完成治療、血紅素也回復正常,通常還是要再補充鐵劑約4至6個月,以恢復身體所需的儲存量。劉子弘也提醒,服鐵劑時糞便會呈黑色,屬正常情況無須驚慌,並且可以搭配維他命C,促進鐵的吸收。
治療之外,日常補充營養,也可多多攝取鐵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雖然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肉類,但劉子弘建議,若為茹素者,可考慮攝取顏色較深的蔬菜、穀類或堅果,比如紫菜、可可粉、紅莧菜、黑芝麻、紅豆、菠菜、豆腐、五穀米或葡萄乾等,鐵質含量較高。
由於貧血原因很多,民眾如果懷疑或得知自己有貧血可能,請尋求家醫科、內科或血液科醫師的協助,確認貧血程度、釐清可能的病因,並進行對應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