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等到發現時都已病程較為嚴重,因此建議日常生活中多觀察是否有相關症狀,特別是在飲食上採低磷鈉鉀,同時能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適度補充未洗腎配方的營養品,精準補充所需營養。
當健康的腎臟因為各種原因受到損傷,導致功能漸漸受損無法正常運作,且狀況超過 3 個月就稱為「慢性腎臟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表示,在台灣,約每 8 個人會有 1 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且因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有一半以上的人患病卻不自知。
腎功能是否亮紅燈,7 表現可判斷
根據《2012 KDIGO 臨床治療指引》,若病患有以下任一表現持續 3 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低於 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 3 mg/mmol)
-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 有腎臟移植病史
而依據病患腎絲球過濾率(GFR)數值,可將慢性腎臟病分為 5 期:
- 第1期:GFR 正常或降低≥90
- 第 2 期:GFR 輕度降低 =60〜89
- 第 3a 期:GFR 輕中度降低 =45〜59
- 第 3b 期:GFR 中重度降低 =30〜44
- 第 4 期:GFR 嚴重降低 =15〜29
- 第 5 期:GFR 腎臟衰竭 <15
慢性腎臟病初期不明顯,出現 5 症狀速就醫
由於慢性腎臟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等到發現時都已病程較為嚴重,建議平常可留意自身是否有出現「泡、水、高、貧、倦」的合併症狀,若有症狀請盡快就醫診斷檢查,以免耽誤治療時間。另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尿酸、心臟病等慢性病患也都是較高危險群,應定期至醫院看診檢查。
- 泡:尿液伴有泡沫,超過 30 秒沒消失可能是「蛋白尿」
- 水:水腫
- 高:高血壓
- 貧:貧血
- 倦:疲倦
選擇高生物價值蛋白質,搭配未洗腎配方營養品
若是已進入 3b-5 期未達洗腎狀態的慢性腎臟病患,建議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別留意飲食控制,來延緩病程惡化。
與洗腎病患相同,慢性腎臟病飲食上也必須做到低磷鈉鉀。在水分攝取方面,由於病患體內若滯留過多的水分,會造成呼吸急促、高血壓、體內積水的問題,建議患者水分攝取量的計算,可測量前一日的尿量,再加上 500 至 700 毫升,就是當日攝取水量上限。
慢性腎臟病患者與洗腎患者飲食上最大不同的是蛋白質的攝取量,由於過多的蛋白質會造成腎臟負擔,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須精準地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並選擇體內利用率佳的「高生物價值蛋白質」。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為每公斤體重 0.8 克。但採取低蛋白飲食的同時,患者也必須留意熱量攝取不足的問題,因為熱量一旦不足,身體便會自動分解體內蛋白質來製造熱量,造成尿素氮與鉀增加,反而加重了腎臟的負擔。
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外食機會也高,有時真的很難三餐都達到飲食攝取標準,這時可透過補充未洗腎配方的營養品,精準的補充所需營養。在挑選營養品時,可選擇無糖、優質蛋白質並熱量濃縮的配方,補充蛋白質及熱量同時,也能幫助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另外提醒,在飲用營養補充品前,務必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指導後再使用。
文/賴以玲、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