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eko老婆 美元匯率

承繼公共藝術典範30年 第八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中央社/ 2022.07.14 10:14

承繼公共藝術典範30年 第八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714 10:14:07)文化部第八屆公共藝術獎自今(111)年2月下旬開放報名,受理108至109年完成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徵得來自全國15個縣市共267案報名各獎項。經評審團評選後共有46案計畫或作品入圍「卓越獎」、「藝術創作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及「民間自辦獎」等6個獎項。

本屆報名案件設置場域多元,作品種類豐富,不僅適切呈現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的融合,更加深、加廣民眾參與形式,讓公共藝術作品展現高度社會性及公共性。入圍計畫中如「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興建統包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連結廣場上的百年榕樹,將老榕樹的樹影轉化成實體的浮雕步道,並於作品置入在地居民手印,記錄永恆的時光印記;「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以燈光創作、燈光藝術裝置及大型戶外展演計畫推動文化資產活化,讓民眾透過藝術創作的引領,更認識在地的與文化資產;「城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透過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居民共創所蒐集到的紀錄、記憶與故事,運用紙雕技法刻劃成鐵雕創作,將臺北市的舊時景物勾勒為記憶光廊。

本屆報名參賽「藝術創作獎」的作品件數創歷屆紀錄,高達102件,競爭相當激烈。入圍作品的藝術創作者涵蓋國內、外,展現臺灣公共藝術政策邁入30年所累積的藝術能量,Inges Idee(英格斯.伊第藝術工作室)的作品《期待》以站在臺中火車站前的巨型孩童,身上的豐富色彩靈感取自於火車窗外飛逝的流動風景;撒部.噶照《交織》使用自然材質與海廢材料傳遞環境保護意念,在花蓮海岸邊編織著傳統與現代;李再鈐《天地人和》透過數學、幾何的美學排序,以純粹的幾何造形雕塑,為臺南美術館增添哲思美學;華特(Walter Eul)和海克・韋伯(Heike Weber)共同創作的作品《度境》以超過4,000顆藍色手工玻璃光球,蜿蜒漂浮於臺北南港展覽館的大廳挑高空間,展現人性及科技的二元流動;許宗傑《粼粼波光、翩翩白影》仿效白鷺鷥優雅漫步、低頭覓食的生動造型,再利用桃園的埤塘環境以水借景,藉由倒影讓作品自然融入在地景中;賴亭玟和馬君輔的《美好泉源》以歌頌生命的禮讚為延伸主軸,呈現水源源不斷流淌的情境。

公共藝術除了常設性作品外,近年也有越來越多臨時性策展計畫或藝術行動投入,以藝術推廣活動為主體,積極加強民眾的互動性與參與感。「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串聯電力、藝術與生活,計畫包含戶外展覽計畫、身體藝術、駐地工作站等,帶領民眾沉浸於多元藝術活動;「臺中市議會公共藝術設置案乙案–公共創意行動計畫」以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媒體宣傳計畫及藝術走跳系列活動製造對話、交流的空間。

此外,為鼓勵民間單位重視美學力量,自發投入公共藝術,美化空間,第四屆起增加民間自辦獎項。本屆徵得14案民間自辦公共藝術計畫,設置點包含教會、金融中心、校園、街區、旅館、辦公室、百貨公司等公共空間。其中,入圍的《雲林斗南教會-時自彩繪玻璃》,即是教會集結在地社會力量,共同完成教堂主樓八角塔彩繪玻璃設計;也有如《馬太林部落馬賽克拼貼藝術牆》,透過藝術工作室與部落居民,讓色彩斑斕的藝術創作佇立於部落內;而回到都市,無論是南港老爺行旅舉辦的藝術創作特展、Google總部辦公室在科技追求外兼具的藝術創作,抑或是大稻埕街角的公共藝術節,都讓公共藝術現身於城市各角落。

文化部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以具體行動鼓勵所有為公共藝術投入心血的藝術家、興辦機關及策劃團隊等,適逢公共藝術政策推動30年與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法,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的辦理,更聚焦公共藝術發展歷程中遭遇議題,促進藝術家與各單位間經驗交流,持續發展國內公共藝術,並樹立嶄新里程碑。除彰顯公共藝術辦理成果,更重要的是讓公共藝術融入民眾生活,增進大眾對公共藝術的觀感與生活體驗,落實「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真諦,達到文化藝術零距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