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耿榮水兩岸論衡》柯文哲的戰略遠見

優傳媒/ 2022.07.10 07:08

柯文哲的戰略遠見,一是在兩岸論述上,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究竟台灣最終歸屬何在,應有明確表述,不能再簡單地以"兩岸一家親"呼攏過去,相信臺灣選民也想瞭解民衆黨的真正主張為何。二是應有未來兩岸政治談判的腹案,在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下,要從符合臺灣利益最大化出發,決定大選成敗關鍵之所在。(圖/取自網路)

 

作者/ 耿榮水

 

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以民衆黨主席身份訪問金門,拋出贊同興建金廈大橋的政見,引起政壇側目,包括紅藍綠白都有評論。

 

民進黨有人嘲諷柯"搶著想當吳三桂"、呼應習近平的"新四通"、"等同把金門送給中國"。國民黨新北市議員葉元之則指柯是在騙票,要挖國民黨的基本盤;陸委會也煞有其事發表聲明,痛批柯文哲罔顧國家安全和政治現實,"無知又荒謬"。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則回應,稱"這是順應兩岸民衆民生訴求的好事",金門籍的立委、縣長、議長、前縣長等地方人士則無不熱烈贊同。

 

一個在一般人眼中不甚起眼的議題,竟引來這麽多的議論,足見此事之受到重視與高度敏感性,似不可等閒視之。

 

筆者無意介入這項極其無聊的爭論,倒是很好奇柯文哲何以敢於拋出這個註定不討好的議題?目的何在?其政治效應又如何?如果再將他平時對時局的主張看法,特別是有關兩岸的言論作為一併聯想,就不難令人豁然開朗,他果然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甚至驚覺他在言行之間其實有更大的政治謀略思考,差不多已接近蘇軾在"留侯論"中對張良的評價一一"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關於柯文哲擔任兩屆、近八年來臺北市長的政績如何,各界也是仁智互見,褒貶不一,筆者在此也不想多所評論,倒是發現柯文哲崛起政壇以來,行事作風似與台灣一般政客有別,其中有兩個最大區別:

 

一是在言論上常講真話、內心話,言多由衷,批判當局毫不留情,頗有為民喉舌味道,有別於一般政客的官話、客套話;甚或言不由衷的鬼話,性格上比較像是民意代表而非傳統的行政首長刻版印象。

 

二是在實際施政作為則不尚空談,實事求是,尤其不搞形象工程,做到了就廣為宣傳(如北門改建),做不到就承認沒做好(如社會住宅),真誠而務實,有別於一般政客的徒托空言,作虛弄假,華而不實。

 

這兩項特徵在臺灣政界實屬異數,尤其與多年來流行的"文青治國"模式相較,更是難能可貴。他能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政壇一方之霸,可說並非浪得虛名,良有以也。

 

筆者還發現柯文哲的兩岸觀似與一般藍綠政客都有別,自有其信念的堅持與執著。

 

先是他在未踏入政界前,就經常訪問大陸,來往兩岸之間,一般從事兩岸交流者,或杯觥交錯於政商名流之間,或寄情於大陸名山大川之中,投資旅遊、尋親探友之外,絕少對中共政權有何深入研究。柯文哲卻是個例外,獨具慧根之餘,竟不遠千里,深入陝北延安,應是意在探尋當年中共如何能撇屈一隅而終竟開府北京成功建國之軌跡。

 

在與上海進行城市交流時,則要求主辦單位抽空安排參觀位於上海黃浦區的中共"一大"會址,諮詢甚詳,可見他對中共黨史甚有興趣。平常言談行事有意無意間引用或運用毛式統戰策略與手法,更是俯拾皆是,屢見不鮮。柯文哲私下是否對毛選熱衷而精研,外人不得而知,但他對於毛澤東與中共之崛起必有高於台灣一般政客的理解與領悟水準,應是在情理之中。

 

筆者嘗感慨並戲言,台灣政界中真正瞭解中共政權者為數不多,環顧現今藍營高層中為北京所信任和寄望者,厥為連戰和洪秀柱,但兩人均對中共何以有今日之成就皆不甚了了;馬英九與習近平之新加坡歷史性會晤可載入史冊,唯馬之西式自由民主價值觀,則為北京所不欣賞與忌憚者;吳敦義瞭解中共是厲害角色,卻多謀少決,不敢輕易對大陸跨出一步。江啓臣、朱立倫則是與綠營互比親美反共,更不足論矣。

 

至於民進黨陣營中真正瞭解中共者只有三個半,許信良、郭正亮和李文忠,外加半個柯建銘,其餘率多如霧裡看花,一知半解,只會一貫唱和高層"抗中保台"老調。藍綠之外,大概應屬柯文哲最是知共了。

 

他在任市長期間,與上海的"城市論壇"前後陸續辦了七屆之多,從未間斷,即使兩年多來疫情嚴峻,也會以視訊進行,這項堅持功夫是很不容易的。而中共也在兩岸關係低迷之際,藉著這項地方級城市交流,勉強維持兩岸起碼的官方關係而不墜不絕,這在政治意義上是重大的。柯文哲也因此被北京視為可以溝通交流的對象,甚至筆者可以預估,在未來兩岸大局丕變時,他應該還比目前的國民黨當權派更受重視與寄望,他的角色或將更為吃重。

 

柯文哲應該早已認知,兩岸之間關係儘管起伏不定,終究是剪不斷、理還亂,最後還是要面對現實,必須務實的處理歧見與紛爭,才能得到最終解決。因此儘管外界、特別是綠營一再對他抹紅,他在任何場合也一再堅持高唱"兩岸一家

親",絕不致有何出格言論出現,這是他深知政治互信的重要性,不像國民黨時而承認"九二共識",時而說"九二共識"已過時,甚至至今已淪為"沒有共識的共識",就此而論,此際北京或許相信柯文哲還比相信國民黨多一些。

 

柯文哲曾對外公開宣稱,中共大概十年後才會認真解決台灣問題,亦即兩岸大概還有十年和平共存的光景,姑且不論這項評估是否過於樂觀。至少說明他勇於面對現實,知道台灣遲早要與大陸直球對壘,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筆者觀察,他當前的兩岸觀與相關言論,應該與他對兩岸大局的評估有密切關聯,他除了要爭取藍綠之外的選民支持、建立實質的第三勢力之外,應該還刻意保留不少未來政治活動的空間,包括與對岸的互動在內,這就很令人佩服他的高瞻遠矚了。

 

落實到現實政治,憑柯文哲個人獨特的政治魅力與政治主張,民眾黨在年底的地方選舉應不會有太大的收獲,地方首長除了在新竹市提名立委高虹安,或能對藍綠構成威脅外,其餘縣市皆屬陪選性質,六都的市議員選舉可能多少有所斬獲,卻無法影響地方政治大局,頂多也只是充當關鍵少數角色而已。

 

但對柯文哲而言,這次地方選舉卻是極為重要的練兵操兵時機,可視為是他的2024年總統大選前哨戰,席次多寡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打出氣勢來。例如黃珊珊若能在臺北市真的拿到20%以上,賴香伶在桃園市拿到8%以上,高虹安在新竹市拿到30%以上的選票,這就很令人刮目相看了。

 

如依目前台灣政治情勢發展下去,筆者相當看好柯文哲和民衆黨在2024年大選的選情。柯文哲即使不會當選,應該至少也有15~20%的得票率,若是國民黨推出弱勢候選人(如朱立倫、趙少康、韓國瑜、江啓臣等),他的得票率會更高至25%以上。政黨票則從200萬票起跳,最多可達300萬票,分得12席不分區立委,勢將妥妥地穩居第三大黨地位,台灣政治史上真正的第三勢力於焉誕生。

 

柯文哲最後的決戰機會應是放在2028年(如果屆時臺灣還有總統大選的話),斯時民衆黨會更加茁壯,國民黨氣勢則會更加衰竭,而柯文哲則有更多歷練,他也達到政治上最為成熟的階段,那應該是他施展拳腳大有作為的最佳時刻。

 

瞻望未來,柯文哲在大陸政策上最須補強的有兩點:

 

一是在兩岸論述上,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應該耿榮水及早釐清,究竟台灣最終歸屬何在,應有明確表述,不能再簡單地以"兩岸一家親"呼攏過去,相信臺灣選民也想瞭解民衆黨的真正主張為何。北京也會藉此考查柯文哲能否值得信任,此為未來國政白皮書重中之重,輕忽不得。

二是應有未來兩岸政治談判的腹案,若不能接受北京的"一國兩制"方案,則民衆黨需要有自己未來的兩岸藍圖,在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下,要從符合臺灣利益最大化出發,提出最能為2300萬人民謀福祉的方案,這一步很重要,藍綠大概都不敢碰,而這也應該是決定大選成敗關鍵之所在。

 

柯文哲利用藍綠惡鬥、族群撕裂、人民期盼出現清新政治勢力之時機,成立了民衆黨,為台灣社會注入政治新血,提供新願景,此恰與毛澤東當年領導農民革命運動,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大戰略相符,配合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三大法寶,加上日寇侵華機運,終於取得最後勝利,雖不無天意,實亦抑人為因素居多。至於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毛評估取得政權至少還要8年,最終不到4年即登上天安門城樓,或許這對柯文哲而言,亦應有所啓示才對。

 

(作者言論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耿榮水,資深媒體人,祖籍褔建詔安,出生於台灣苗栗,遷台第七代,嘗戲稱為「真台胞」,以別於1949年來台之「假台胞」。

早年曾在《中國時報》丶《自立晚報》任職,先後主編創辦《縱橫》、《前進》、《雷聲》丶《薪火》等多家黨外雜誌,著有「誰是蔣經國的接班人?」丶「孫立人事件始末記」等書,筆鋒深刻犀利,突破戒嚴時期諸多禁忌,曾為臺灣言論自由做出貢獻。

中年熱衷頻繁於兩岸交流,見證兩岸實力之興衰起伏,包括大陸30年來改革開放之艱辛曲折過程,有第一手之見聞資料。

現於故鄉自建「拙廬」書屋,整理一生可資紀念之重要文章、見聞、筆記等,擬適時出版,名曰「拙廬雜記」。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