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路上,世人對孩子的教養難易,似乎都有些關於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孩就是乖巧聽話,男孩就是調皮淘氣。長年研究AI人工智慧的日本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在《兒子使用說明書》中,從科學角度出發,與父母們分享關於兒子的教養方法,在提到「失敗」的章節,家長的應對方式可以決定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失敗時,該如何處理?
我們根本不需要害怕失敗,反而應該要歡迎失敗。
沒必要追著孩子叮嚀「小心不要失敗」。
我希望大人偶爾在小孩子面前展現失敗的模樣;在孩子面前坦率地表現失望、小小抱怨也可以。這麼做能讓孩子理解到:「失敗是家常便飯」。
現在,實際看到小孩子失敗了的時候,父母又該怎麼做才好呢?
如果叫你不要責備、也不要失望,是否就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了呢?
「早知道我也○○就好了」,這麼說就行了。
比方說,模擬考試的前一天,明明告訴孩子:「睡覺前要仔細準備。一一確認你需要的東西喔。」隔天一早,孩子突然說:「糟糕,竟然要帶拖鞋耶!」一時之間催著母親幫忙。
這種情況,凡是做母親的都想怒罵:「我不是跟你說了嗎!」可是這瞬間更是要說反話:「媽媽要是也陪你一起看學校發的單子就好了。」一邊說一邊忙著找拖鞋。
這句話會讓母親與孩子共有這個失敗經驗,在這一瞬間,媽媽在孩子眼中會變成「與自己分擔心痛的人」。
在世上,還有什麼比能夠分擔心裡的痛的媽媽更珍貴的?
失敗是好事。
家長若害怕失敗,孩子的動力就會減弱
我們可能會聽到對教育過度投入的家長這麼說:「你啊,那一次還有這次都在這個地方犯錯了。下一次也可能會再錯,一定要小心。」可惜的是,那個孩子十之八九會重複同樣的錯誤。
原因就在於,孩子頭腦的失敗迴路仍然活躍,就再次被送上場。
孩子身邊如果跟著害怕失敗的指導者,就沒辦法成才。
孩子的腦袋一旦受到父母親的恐懼影響,就會容易分泌恐懼的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它是用來減弱頭腦訊號的荷爾蒙,可說是頭腦的煞車功能。簡而言之,不停重述過去的失敗,就會導致動力的訊號衰減。
正式上場之前,如果被人一直嘮叨碎念關於失敗的種種,不僅在臺上慘遭失敗的可能性會相對提高,連行動力也無法維持。
到最後,當父母輸給了害怕失敗的恐懼,回過頭還責備孩子「缺乏動力」,或者自己先踩了煞車又教訓「速度太慢」等,這些話對頭腦就像有毒的驅動程式。孩子沒有罪,全是父母親的責任。
首先,做父母的需要把自己從績效導向的「成果主義」中釋放出來。
對失敗不苛責,對成功不洋洋得意,與孩子共同分擔心裡的痛。即使是孩子失敗了的時候,還是能夠對他說出讚美的話:「那個策略很棒」、「我為你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感到驕傲」。
稀世天才藤井聰太棋聖說過:「只要比賽將棋,勝敗就會一直圍繞著你。一喜一憂的起落並無可厚非。」我們給孩子的教養也應該朝著這樣的境界前進才是。
(本文摘自/兒子使用說明書:在你放棄和兒子溝通之前,請先看腦科學專家怎麼說/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