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晉/台東報導
台東興隆國小近年推動環境教育及食農教育,卻欠缺實踐空間,以及水資源循環利用的設備,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東南亞國際志工團與該校展開義築合作,在校園打造自然建築「生.生」,融合環境教育、民族教育,協助學校實踐環境永續與文化復振的教學理念。
團隊14名學生在暑假期間,與興隆國小展開為期一週的「義築」合作,師生經過實地田野調查、技能培訓,發想設計自然建築「生.生」,以木構、竹等工法打造,串聯水資源循環、植物生態與民族教育等功能。
「生.生」的球體造型像是蘊含生命的種子,建築上方設置雨淋板,經由管道收集雨水,再透過空間內的集水裝置與引水系統,灌溉外牆的植物;外牆上層環繞的木箱,以木材、樹皮、乾草等材料打造「昆蟲旅館」,期吸引昆蟲入住。
興隆國小位於阿美族部落,校內也有不少阿美族學生,團隊特別規畫在外牆下層的植物箱,栽種阿美族傳統野菜,有刺蔥、小山蘇、小毛蕨等,期藉由此空間結合環境教育,推動生態、原住民文化等課程。
經由跨校選課加入團隊的清大學生楊天玉表示,自然建築「生‧生」結合雨水灌溉系統,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循環利用,也可運用昆蟲旅館及植物箱進行生態環境教育,並透過野菜種植了解傳統飲食文化;另外設置空木箱,供師生放置採集來的自然教育素材,促進師生與空間的互動。
興隆國小校長林克銘表示,建物命名為「生‧生」,有生命、生長、生活之意,與學校推動的永續循環校園緊密結合,開學前將辦理增能研習,協助教師在教學上妥善運用,也期待成為孩子的遊憩空間,在生活中探索生態、親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