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勇妻捐腎救夫 花蓮慈院守護腎利

慈善新聞網/ 2022.07.04 14:55

移植手術後兩人甜蜜合照

  器官移植是近代外科醫療最大的突破與奇蹟之一,二零二二年上半年已完成十四例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包含六例肝臟移植及八例腎臟移植。六月三十日上午,花蓮慈院舉辦器官移植成果分享會,邀約半個月前剛完成活體腎臟移植手術的夫妻——鄭吟豪與吳宜玲現場分享。擁有十年腎臟移植經驗的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陳言丞表示,這是由妻子捐贈左腎給先生作右腎的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在護理部、一般外科病房、外科加護病房、手術室、腎臟內科以及器官移植中心等多團隊的協作下,夫妻二人術後一週就順利出院,預後恢復狀況良好。

大學時相戀,結婚已經十六年的吳宜玲捐出自己的左腎,成為先生鄭吟豪的右腎。

  今年四十一歲的鄭吟豪是陳言丞主任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的學弟,也是花蓮南區十分重要的婦產科醫師,雖然二十多歲時曾出現尿蛋白略高的問題,長年下來也經常睡眠品質不佳、容易感到疲累,但由於還年輕,他並沒有太放在心上,認為應該是自己工作太忙了。直到九年前在一次和家人出門遊玩時突然劇烈頭痛,到了當地醫院急診就醫,抽血檢查才發現腎臟已經嚴重受損,腎功能僅剩常人的三分之一,自那時起,鄭吟豪在花蓮慈院腎臟內科王智賢醫師的陪伴下,嚴格控管飲食並利用藥物控制病情,九年來努力使腎功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盡量兼顧家庭、工作和健康的平衡。

  半年前,鄭吟豪的尿毒素開始上升,腳也出現嚴重的水腫問題,經醫療團隊評估,如果不進行腎臟移植可能馬上就要開始洗腎。由於玉里的醫師少,鄭吟豪說,自己開始洗腎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值班,也不能好好照顧病人,經過一番猶豫和考量,和結髮十六年的妻子吳宜玲共同決定要進行活體腎臟移植。幸運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二人經過配對居然十分相符,在6個HLA 中吻合2個,達到能夠捐(受)贈腎臟的條件,鄭吟豪表示:「聽醫師說,連親兄弟之間都不容易有這種程度的適配度,覺得自己真的是受到上天眷顧,非常幸運。」妻子吳宜玲畢業於慈濟技術學院(現慈濟科技大學),與鄭吟豪在大學時期就相識相戀,聽聞在花蓮慈院做器官移植的醫師是二人本來就認識的慈大學長陳言丞,夫妻表示「交給學長很放心」。

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陳言承(藍色口罩者)、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戴頭巾者)祝福鄭吟豪與吳宜玲夫妻

  每年大愛器捐的數量約有兩百顆腎臟,全臺卻有八千多人仍在等待腎臟移植的機會,因此,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陳言丞表示,若患者腎臟情況不佳、甚至像鄭吟豪這樣已經到了臨界點已經需要洗腎,而本身在親屬間有條件能夠進行活體器官移植,他一般會傾向建議患者進行移植手術。「活體移植的優點是,捐者腎臟狀態通常較良好,配對也相對容易一些,且能夠在經過謹慎的評估後,選擇適合的移植時機。」而多數人最有疑慮的地方,在於捐贈者少了一顆腎臟,對之後的生活會不會有影響?對此陳言丞表示:「其實相關的長期研究顯示,無論是術後存活率,還是後來因腎衰竭需要接受洗腎的比例,捐贈者與一般人是沒有什麼差異的。移植技術已經發展得足夠成熟的情況下,等於患者多了一個穩定有效的治療手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近年來致力推廣活體移植。」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感恩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在陳言丞主任的帶領下,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生命,讓東部的民眾也能獲得最高水準的治療。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感恩花蓮慈院器官移植中心在陳言丞主任的帶領下,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生命,讓東部的民眾也能獲得最高水準的治療。鄭吟豪在就讀慈濟大學時是游泳隊成員,也多次在競跑賽事中獲得佳績,是名運動健將,而九年來作為他的主治醫師的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表示,雖然如今換了腎臟,身體恢復到較健康的狀態,但仍舊要叮嚀鄭醫師,畢竟是罹患疾病後重生的人,往後的運動強度還是要量力而為,以自己的身體狀態為第一優先,要持續好好保養。

  「實際當過病人,真的更能體會病人的感受。現在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我還是會繼續守在需要我的地方。」鄭吟豪說,接受腎臟移植後當天,自己就尿出了超過一萬毫升的尿量,可以想見移植前身體狀況有多差;'特別感恩妻子吳宜玲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的一路相伴,明明兩個人都是台北人,卻因為他看見花蓮鄉親的醫療需求,在獲得專科醫師資格後,就決定「回到」花蓮來服務,妻子也陪著他留在這片東台灣的土地上,從此一待就是十幾年。鄭吟豪感恩花蓮慈院器官移植團隊的治療和照護,也感謝妻子給了他完整的家庭,如今還給了他一個健康的腎臟,未來希望能夠多陪伴家庭,用健康的身體來服務有需要的鄉親。

撰文/鍾懷諠、黃思齊;攝影/江家瑜、黃思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