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新冠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 康復之路花蓮慈院陪你

慈善新聞網/ 2022.07.02 18:27

  大部分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者會逐漸好轉,但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會出現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等症狀仍會持續,甚至出現慢性腎疾病等後遺症,若感染三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就是長新冠綜合症。花蓮慈濟醫院主責「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的感染科主任黃妙慧表示,確診者在四週後仍持續有症狀,建議可視需求就醫治療。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臺灣已累計3,641,921例確診案例,在臺灣仍為廣泛社區流行,疫情在近期雖呈現下降趨勢,但部分確診者在康復後,可能才是惡夢的開始,黃妙慧主任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援引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肺炎病人感染 SARS-CoV-2 病毒三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持續至少兩個月,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的症狀,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長新冠」。

  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在皮膚上的表現,包括掉髮、皮膚紅疹,都是常見的狀況;中樞神經的部分,有一些人可能會出現失眠、睡眠時間變長、焦慮、憂鬱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腦霧等症狀;在心血管系統上,可能會有胸痛、心悸,或者是心肌發炎;在肺部上,不少人有長期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力差,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會咳嗽或是喘的狀況;黃妙慧主任說,這個病毒也有可能會破壞內分泌的器官,造成糖尿病、甲狀腺炎等;或是造成腎臟損傷。另外也有可能會出現肌肉關節的疼痛,或者是多發性疲勞與發炎的症候群。

  什麼類型的人,確診康復後會有嚴重的後遺症?黃妙慧醫師提到,根據研究指出,在感染急性期的嚴重度,會影響病人後遺症的輕重程度,像是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產生後遺症的機率比較低;但是染疫時的曾進到加護病房,甚至使用到呼吸器的族群,後遺症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另一個後遺症高風險族群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有兩倍的風險,會出現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染疫康復者在自我照護上,黃妙慧主任分享三項祕訣:

1.了解自身狀況病人可以自我觀察身體或心理的症狀、生活功能是否受到影響,有沒有新出現的與生病之前不一樣的狀態;像是因為喘或者咳嗽,導致吃不好、睡不好,那就是一個嚴重的症狀。

2.良好的自我壓力調適有些人在染疫後,可能會害怕接觸人群,過量的疫情資訊可能會增加心理壓力,甚至造成有一些人,產生社交上的畏懼,建議病人若是發現這些過量的資訊,造成心理壓力增加,可以稍微阻斷這些過量的訊息,好好的休養。

3.自我復健建議病人在康復後,保持規律的生活、放鬆心情,以及適度的自我復健、恢復日常活動,包含做家務事、適量的運動;但不建議在剛康復的狀態下,進行高強度訓練,而是要從比較緩和的運動開始做起,並觀察運動時有沒有不舒服的症狀。

  黃妙慧醫師特別提醒,若是在感染四週,度過了急性期之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就醫。而花蓮慈院配合衛福部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只要在解除隔離日後六個月內,仍有多種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都可以在每週五上午,至她的門診來評估,而病人接受跨醫療科整合門診醫療服務後,僅需繳交一次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

  黃妙慧醫師表示,這項整合門診是由她主責評估,並針對病人的症狀或需求進行檢查及會診相關醫療科,醫療團隊包含感染科、胸腔科、神經內科、心臟內科、精神科、重症醫學科、中醫科、復健科、皮膚科、兒科等十科;門診除了做呼吸、血液、腎功能等檢查外,同時也有個案管理師做包含健康、營養評估量表等。若是兩、三個月以上,症狀依然很嚴重,就會安排肺功能檢查,甚至會做電腦斷層的檢查;希望這些確診康復者能及時獲得醫療上的幫助外,也期待他們可以度過這一段恢復期,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撰文/江家瑜,攝影/江家瑜、黃絲齊,影片/黃思齊、呂彥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