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中風者有四成肢體痙攣 打「肉毒桿菌素」重拾行走、舉握

Heho健康網/謝承恩 2022.06.28 18:01

新聞圖片

今年63歲的江先生於六年前發生腦中風,開始復健後,卻發現右手總是拳頭緊握、手指無法伸展,連轉動門把都有困難,右腳難以控制,走路容易跌倒,求診後才發現是中風患者常有的肢體痙攣。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肢體痙攣若無妥善處理可能衍生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幸好江先生經過積極復健及肉毒桿菌素治療後,目前已不須拐杖就能行走。

常見肢體痙攣三大部位

周中興說明,常見的肢體痙攣包含拳頭緊握、手肘彎曲、手腕內彎、肩膀內收等,可能會造成手腳難以活動,吃飯喝水、沐浴如廁都可能有困難,甚至連抓癢都無法辦到。

最常出現的三大位置是手肘、手腕與腳踝,也就是影響生活與行走的上下肢,應積極介入讓痙攣的肢體放鬆,透過復健恢復功能和藥物共同並行治療。

肢體痙攣恐釀失能

腦中風向來是國人失能及死亡的主因,許多患者與照護者因為肢體痙攣認知不足,常誤解出現疼痛感等於復健失敗而放棄,還會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外,也使得照護者負擔加重。

張庭瑜說明,由於中風影響大腦中樞神經,導致周遭肌肉控制力下降,一開始肌肉容易呈現高張狀態,引發不自主收縮以及不正常的肢體擺位,長期可能因肌肉過於緊繃引起疼痛、關節活動角度受限。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失能多與中風併發症有關,統計指出約40%患者於中風半年後會出現肢體痙攣問題,若不積極介入處理,導致軟組織僵硬、退化,關節僵硬、變形與孿縮,恐面臨拄柺杖、坐輪椅、臥床。

國內外指引治療方法

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鄭建興教授表示,國際與台灣2021年最新治療指引皆指出,及早採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整體效果更佳,高度建議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放鬆局部肢體,且健保也已有條件給付,降低治療負擔。

張庭瑜表示,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選擇多元,口服抗痙攣藥物雖能舒緩張力不適,但可能造成全身無力、嗜睡等副作用。而採用肉毒桿菌素治療,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張力程度,客製化的注射部位與劑量,可放鬆局部肌肉。

其中肉毒桿菌素只需每四個月施打一次,可以拉長患者回診時間,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更能減少中高齡族群染疫風險。

文/謝承恩 圖/胡家芸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