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將重新開園 「轉身」多元客家藝文育成基地

報新聞/ 2022.06.28 08:37
圖說: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勲介紹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水稻田

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自2011年10月15日正式開園,已成台北公館帶狀旅遊重要景點,園區深具客庄風味特色,但自2019年閉館全面翻修整建,餐廳、表演、活動均全面暫停。經與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確認,10月整建翻修完成將漂亮「轉身」亮相。

本報專訪到主委徐世勲與6月底將退休的副主委陳淑貞,由他們的說明來讓大家明白翻修決策、相關規劃與新亮點,以及當年從兒童交通博物館轉變為客家文化主题公園的籌備過程、園區定位及營運模式。

圖說: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勲說明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茶園

徐世勲表示,本次整建專案是延續性政策,由於客家文化中心、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客庄生活館等三棟建築物是從兒童交通博物館接收利用的建物,房舍已老舊,部份發生漏水和工安維護問題,所以從2017年就爭取預算編列、重新規劃整修。

「此次規劃設計以客家敬天愛地、環保、物盡其用與自然共存的族性為理念,追隨全球節能減碳趨勢。」徐世勲說,以綠建築為外部主體結構,內部則以客家文化為底蕴的室內設計裝飾,自2019年10月施工到2022年9月,預定在今年10月重新開幕。

談到此園區未來展現的新樣貌的願景,徐世勲指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新的綠建築將以破格之姿,讓建物與建物之間的邊界消失,寓意客家文化以不設限的有機生長方式向下扎根、向上成長,並以園區作為客家創藝產業多元發展的育成基地,達到都會客家文化傳承與推廣生生不息的願景。

徐世勲帶記者逛園區戶外,介紹客家民俗植物認養區、茶園、青鬱的水稻田與水車後,巧遇每逢初一、十五來園區內伯公亭拜祭土地公祈福的多位客家鄉親,於是帶著大家一起完成圓滿的祈福儀式。

記者邱璽臣攝影
圖說: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勲、副主委陳淑貞在伯公亭與姚敏貞等客家鄉親拜祭土地公祈福

他特地提到,文化中心那一棟主要就是舉辦動靜態展覽的部分,新增加的五樓有一個400坪的會展、走秀空間,三樓則培養年輕藝術家駐館從事創作,旁邊有兩個小展區可供他們展覽作品。

圖說: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勲說明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建築翻修原因與整修規劃

「這個主題公園雖保有客家傳統,但也想把客家文化傳承出去。台北市不是原鄉,所以應該要發展都會區的客家特色。」徐世勲說明,現在一直在發展都會客家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看到跟原鄉客家的差異,都會客家可以走流行、時尚客家,走向國際、放眼世界以藝術文化與活動讓有460多萬客家人口的台灣與全世界超過上億的客家人接軌。

徐世勲強調:「試著把全台北市的都會客家跟全世界去接軌的話,大家會互相交流,看到不一樣的客家特色!」他說,未來針對主題公園的營運上,希望開始成為客家流行文化的育成中心。有關都會客家的藝文發展,徐世勲認為台北市應該算做得比較好,也希望結合周邊的大專院校,漸漸讓這邊變成一個年輕人也喜歡來的地方。

陳淑貞在台北市客委會服務十五年,即將於六月底退休。她是此園區專案管理者,對園區的前身、過去、現在與未來非常清楚,當年草創初期付出許多心血,開園後管理、經營園區,推展客家文化活動已十年,但台北都會快節奏向前進的步伐不停,園區面臨轉型再造與重新出發的挑戰。在台北市長柯文哲及徐主委重視都會客家的支持下,陳淑貞再度銜命扛起領導專案執行的責任。

記者邱璽臣攝影

她提到,2007年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從交通局接管已經停止營運有段時間的兒童交通博物館時,一眼望去是荒草蔓延、斷垣殘壁、面臨百廢待興的慘狀。為符合台北來自全台客家鄉親心中的故鄉情懷,兼具鄉親聯誼活動與推展客家文化,同時又貼近市民生活、吸引民眾走入公園親近客家的市政政策,為此,時任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劉智雄從籌備會成立前就多次走訪長期投入客家文化活動或專業建築、景觀設計的學界及業界鄉親代表,向這些長居北市的客家賢達人士請益,並組成籌備委員會,内部除由當時的秘書室主任張建昱督管委託設監造技術服務採購的執行外,另研究發展組組長姚敏貞則統責未來營運模式規劃與制度建立等相關事務,同時也成立跨組室的興建專案推動小組。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終於完成規劃設計的前置作業,接著委託市府捷運局辦理興建工程招標及施工作業。陳淑貞表示,因此一路走來,這個公園從無到有、興建完成,是個集體創作成果,要感謝的人非常多:「無論是長官的指導、鄉親的鼓勵與支持,以及會內同仁的團隊合作、眾志成城戮力達成任務令我永誌難忘。」

記者邱璽臣攝影/圖說: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照片來源:記者邱璽臣攝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關鍵字:

地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