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有技巧地共處!令人擔心的「不要不要期」 5 訣竅克服唱反調的孩子

Heho健康網/Heho編輯部 2022.06.24 21:00

0〜3歲全方位育兒聖經

從成長發育、副食品製備到疾病預防,用專業知識守護寶寶的每一天

作者: 土屋惠司

出版社: 台灣東販

責任編輯:賴以玲
推薦原因:面對不會說話,不論什麼都是透過哭來表達的嬰幼兒,儘管媽媽或爸爸為了理解寶寶做了種種嘗試,但一開始可能都不得要領。透過分齡教養幫助父母度過每個階段的成長發育、疾病預防問題,讓媽爸與寶寶相處的每一天,充滿期待又能安心育兒。

1 歲後期左右開始,孩子什麼都會說「不要!」、「我要自己弄!」,對媽媽、爸爸而言很頭痛的「不要不要期」便要開始了。看起來雖是充滿自我中心的自我主張,但一方面也是對事物的執著和自己心情的一種表現方式,是心智成長的象徵。

孩子到目前為止都只是接收來自媽媽和爸爸的信息,然而 1~3 歲會在主張自我的同時調節情感,並學習與他人的關係,進而學會表現自己的方法。首先應包容孩子的心情,接著再教導孩子不對的事不能做。

「不要不要期」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從 1 歲後半左右開始,孩子只要一不稱心如意就會發脾氣,開始「不要不要」地鬧,到了 2 歲左右達到高峰,接著在 3~4 歲緩和下來。只不過,由於有個別差異,有些孩子沒有「不要不要期」,也有些孩子持續到了 6 歲左右。不妨將它視為個性,守護孩子。

為什麼不要不要呢?孩子的心情是?

即使知道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但每天都持續這樣,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都很容易覺得心煩。不妨理解孩子為什麼「不要不要」。

  • 希望被關心

媽媽或爸爸照顧弟弟或妹妹寸步不離,或是忙於家事的話,孩子希望被關心所以故意「不要不要」。

  • 無法稱心如意

有時自己所想像的事在現實中不順遂,兩者之間有落差,因而導致鬧情緒。

  • 媽媽和爸爸的反應很有趣

大人每次都有反應,讓孩子覺得很有趣,所以故意做出讓媽媽和爸爸討厭的事。

  • 無法清楚用語言表達

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心情。挫折的情緒導致什麼都用「不要」來表現。

  • 有不想做的事等在後頭

還想繼續玩卻被要求收拾整理、不想睡卻被叫去睡覺,像這樣一旦知道之後有不想做的事等在後頭,就會開始「不要不要」。

從各年齡來看不要不要期的過程

在自我主張強烈的「不要不要期」,孩子的心情會依照年齡而改變。父母不妨貼近孩子的心情,克服這段時期。

克服不要不要期的 5 個訣竅

「不要不要期」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到了能理解語言、順暢溝通的 3~4 歲就會緩和下來。在此之前,不妨有技巧地與之共處。

訣竅 1 感同身受

對孩子說貼近心情的話語—一直鬧著「不要不要」時,孩子的情緒很亂。首先,感同身受地對他說「你不要對不對?」是鐵則。不妨用同理心解開孩子糾結的情緒。

訣竅 2 幫孩子轉換心情

感同身受之後轉換心情—感同身受之後,「但是,那個很危險喔,來玩這個好不好?」要像這樣讓孩子轉換心情。不過,由於孩子的記憶力和意志都變強了,可能沒辦法簡單地達成,但還是不妨試試。

訣竅 3 劃清「不行」的界線

做不該做的事就要責備—孩子會仔細觀察父母的臉色,有時也會從父母的臉色判斷「做到哪裡 OK」、「從這裡開始不行」。做出危險的舉動、會造成他人困擾的事是不行的,應劃清界線。如果孩子做出這些不該做的事就要予以責備。

訣竅 4 讓孩子從選項裡選擇

自己選的話就能接受—「想自己做」的心情很強烈的時候,「要自己換衣服嗎?還是要媽媽幫忙?要讓爸爸看看嗎?」像這樣給予好幾個選項的話,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了選擇並行動,而感到心滿意足。

訣竅 5 不情緒性地發怒

冷靜地應對—如果大人也變得情緒化,缺乏一貫性地斥責,孩子會搞不清楚什麼不行、什麼可以而陷入混亂。責備時大人也要保持冷靜。

整理/賴以玲、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小孩一直不要不要,是什麼狀況?「 3 不 3 要」讓孩子培養好規矩

一歲乖、二歲鬧、三歲唱反調!小孩子真的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嗎?

幼兒叛逆期爸媽該怎麼教?用「四要」應對孩子的「不要不要」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