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梅雨季讓人頭暈、身體沉重又想吐?中醫詳解「濕邪上身」怎麼回事

優活健康資訊網/曾心盈 2022.06.22 17:00


每年5、6月是梅雨季,水氣特別豐沛,今年更是一路下到端午過後仍不停歇,敏感的人或許會感受到身體出現各種小毛病,伴隨情緒煩悶低落,這些狀況通常會在天氣轉晴時,恢復正常;但部分族群卻會明顯感到頭暈、身體沉重無力、食慾不振、昏沉等狀況,京都堂中醫師蘇映慈提醒,這很有可能是「濕邪」上身。


「濕邪」即水分代謝異常,體內濕氣重

蘇映慈解釋,「濕邪」即指濕氣,瘀滯在體內濕氣就是水分代謝異常的病理產物。水分代謝和「肺、脾、腎」3個臟器功能有關,其中又以脾的關聯性最強,因此「脾虛」的人易有水濕停聚的問題。

「濕邪」有外濕和內濕之分:

  • 外濕:便是指多雨潮濕的外在環境,例如最近剛結束的梅雨季,長時間的潮濕天氣,容易讓正氣虛弱或體質濕盛的人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病理反應。
  • 內濕:主要源於脾臟功能失常、造成水分瘀滯體內所形成的病理狀態。

通常兩者在病證上有共同特點,並會相互影響。中醫《素問.至真要大論》敘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思是:脾臟為主要消化器官,有運化水濕的功能,當食物經由脾臟與其消化系統消化後,轉化為氣血津液運行全身時,一部分水液上輸到肺,肺透過宣發作用將水液輸送至肌表,藉由「流汗」將濕氣排出,;另一部分水液透過肅降作用輸送至腎,藉由「排尿」將濕氣排出。當脾虛功能失常,加上台灣的潮濕氣候,外濕引動內濕,遇上雨季,就更加不利排除體內濕氣。



誰易「脾虛」?「濕邪」嚴重會怎樣?

中醫師蘇映慈指出,容易導致脾虛、濕氣瘀滯的生活習慣,通常有以下幾種:

  • 愛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 缺乏運動
  • 不當減重
  • 愛喝酒
  • 睡眠狀況不佳

濕邪症狀較嚴重會有:腹脹、腹瀉、噁心、頭暈、水腫、女性白帶、濕疹、關節痛等情形。若未能調理,放置不管,長期下來更會影響體內氣血津液循環,導致脂肪、血糖、尿酸等廢物堆積,容易引發的疾病如:

  • 第二型糖尿病
  • 痛風
  • 血栓
  • 血脂異常
  • 中央型肥胖(外觀凸肚、腰肥厚,主要因代謝失常導致內臟脂肪囤積)
  • 其他代謝性疾病

蘇映慈建議,針對「濕邪上身」可以吃一些有利排濕的食物:

  • 大薏仁、綠豆、冬瓜、白蘿蔔、苦瓜等,注意體寒、孕婦不宜多食。
  • 體質中性者如紅豆,可熬煮成無糖紅豆水飲用。
  • 辛溫如生薑,陰虛內熱者要適量食用。

目前市面上有赤小豆、茯苓、珍珠、薏仁、黨蔘、黃耆、甘草、決明子、陳皮等成分組成的茶飲,也很適合選擇作為日常飲用,來幫助體內保養。

調理「濕邪」中醫師教你怎麼吃




蘇映慈提醒,平時就要注意保養脾臟與其消化系統,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少吃生冷食物、少喝酒、少甜食、少吃過鹹和油膩的食物,多喝溫開水,維持適度運動與正常作息、足夠睡眠,能讓身體維持良好的代謝循環。

熱門關鍵字:

好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