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1)日適逢24節氣中的「夏至」,台灣的夏天炎熱潮濕,人體若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無適當防護措施,會發生體溫調節異常,進而造成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為預防熱傷害發生,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提醒,務必熟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等三要訣,尤其65歲以上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更應小心謹慎。
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是預防熱傷害的三大重點。示意圖:截自freepik
國健署指出,避免熱傷害,最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室內窗戶應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平時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而且,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車內;工作場所方面,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國健署也提到,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要隨時補充水分,並非等到口渴才喝水,以一杯水240毫升為基準,建議成人每天飲用6至8杯水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著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是,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限制水量者,應遵循醫師建議,並記得詢問醫師炎熱時適宜的飲水量;另外,記得每日攝取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要避免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國健署提醒,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為預防員工熱傷害,應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應依勞工身體狀況安排適度休息。此外,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強化預防熱傷害發生。
國健署呼籲,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神智混亂、抽筋及昏迷等症狀,都是熱傷害的警訊,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也可以喝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同時盡快就醫,多一分警覺,少一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