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孩子「遺傳」父母性格缺陷將複製悲劇?心理師揭「1方法」打破魔咒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2.06.15 12:00


父母常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的學習模仿對象。人們隨著智識成長,或多或少認知到雙親的性格如何形塑甚至影響了整個家庭的命運,我們該如何擺脫在無形中承繼的缺陷,避免重蹈覆轍?諮商心理師王雪岩在《隱性虐待》一書中分析,儘管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影響無可迴避,但我們能夠從挫敗中意識到,並選擇改變、學習,掙脫宿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破除世襲的「毒魔咒」

有人曾問我:「如何避免『遺傳』父母的性格缺陷?」

如果是遺傳,來自基因的東西,恐怕怎麼努力都無法避免。好在,我們性格中非常多的東西雖然與父母很像,但並不是來自遺傳,而是習得。

這是一個好消息,只要是從人際關係中學到的東西,就有改變的可能。當然,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我們與父母相關的性格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認同和反認同。當然,實際過程並沒有這麼簡單。

認同。在成長過程中,當我們與父母互動時,會觀察與感受父母的行為方式,也會感受父母行為方式帶給我們的影響。在經年的互動中,父母的影子投射進我們的內心世界,經過慢慢積累,我們內心會將這影子吸收成自己的東西。於是,我們成了父母那種樣子,比如變得像媽媽那樣遇到事情就會擔心。

反認同。父母投射進我們內心的影像是我們非常不喜歡、不願意在自己身上出現的,於是我們讓自己變得與父母完全不一樣,比如對自己說:「堅決不能像媽媽那樣心情不好就吵架。」

所以,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避免像父母一樣,可能有一部分原因來自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意間選擇的反認同方式。

當然,反認同不一定會比父母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為不管是認同還是反認同,行為的標準其實都來自父母的行為,都是受制於父母的行為方式(「行為方式」只是為了簡化描述的過程,實際上不只是行為方式,還有情感模式、人際關係模式、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應對方式等非常豐富的內容)。

對於想改變對父母認同的人來說,隨著年紀增長、閱歷的增加和各種學習積累,會幫助修正當事人的行為模式;不適應現實的行為模式帶來的挫敗經驗增加,也會促使當事人不得不努力做出調整和改變。

這些改變可以在一個人不斷長大的過程中持續發生。

延伸閱讀:
「溺愛」竟是剝奪與虐待?心理師犀利剖析與「寵愛」最大不同



必須經歷痛苦,才能實現「不遺傳」

人格成長最快捷的方式,可能是接受精神分析;但是就算快,通常也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才有可能。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好為了改變而付出努力的準備。

實際上,很多人來到諮商室裡,都帶著「讓心理師告訴我一些辦法,於是我就可以脫胎換骨」的幻想,這其實與「不遺傳」的期待差不多。然而,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終究是躲不過父母的影響。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不是靠個人的意志就可以拒絕的,也不是靠知識就可以改變的。對於改變性格這件事,當事人只能自己經過感受、思考、理解、調整、改變這樣的過程,而不可能靠多讀了幾本書,多知道了幾個道理來達成。

所有的痛苦是需要真正經歷過,並懂得它存在的意義;當想放棄它時,才能獲得改變。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性影響已經形成,那就只能透過孩子自身的努力去改善,而不可能有什麼靈丹妙藥,像做個手術一樣,麻藥一打,醫生一開刀,醒來一看,病灶就沒有了。

天下最「神」的心理師也沒有這樣的功力,更何況這天下就是沒有「如神般的心理師」。

所以,「不遺傳」這件事,更多的是來自後天的學習與努力,而從父母那裡阻斷的渴望是很難實現。

一個比較現實的渴望是,讓自己努力學習做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讓自己將來對孩子的傷害性影響盡可能地降低。

(本文摘自/父母並非不愛你,卻又讓你傷痕累累的「隱性虐待」/方言文化)

熱門關鍵字:

讀書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