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三商炸雞

易怒、厭食只是青春期叛逆? 逾半父母難辨孩子已有身心症狀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2.06.13 09:30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裡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情緒起伏不定,未必是成長階段的必經過程,很有可能是孩子已有身心症狀!董氏基金會今(13)日即引用美國一項研究調查提醒家長,家有16至24歲孩子的父母僅有一半能正確判別青少年的一般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未及時覺察,恐錯失適時予以協助治療的時機。

這一項由美國遺傳學研究單位於2021年發布的調查,研究對象為16至24歲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結果發現,近3分之1父母認為焦慮與擔心的現象是相同的;且僅有半數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願意與他們分享心理健康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有5分之1表示他們不會告訴任何人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更有4分之3表示,他們的困擾大多發生在18歲以前,然而僅有一半的父母為孩子尋求過治療;近4分之3沒有獲得幫助的青少年希望當時父母能為他們尋求治療,當中有超過6成人認為如果當時獲得幫助,也許青少年時期就不會遭受這麼多痛苦。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說,一般來說,憂鬱或焦慮的青少年看起來易怒、好爭辯或好鬥、不易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出現厭食或暴食等現象,許多症狀和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的成長反應看起來很類似,因此,父母經常無法正確判斷孩子的狀態是成長歷程的必然,還是身心疾病需專業協助,而會錯失及時發現、予以協助的時機。

戴怡君提醒,有研究指出,大約50%的終生精神疾病會在17歲之前發生,儘早尋求治療非常重要。究竟是青春期變化?還是憂鬱等疾病?她建議,可觀察症狀「持續的時間」,並與之前相比是否有所不同。此外,如孩子不清楚如何開口表述自己的情緒,可引導他們寫下來,詢問自己幾個問題,包括發生什麼事、我的感覺/心情是、別人有了解我的需求或知道如何幫助我等,透過書寫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練習求助。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強調,由於父母與孩子居住生活在一起,便認為十分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掌握其狀況,但其實往往直到孩子有心理或行為問題時,才發現不懂自己的孩子,此時就較難處理。

董旭英指出,尤其在亞洲國家,孩童多數會依照父母的指令,到國中時出現一些衝突或反抗,父母通常視為青春期的叛逆,認為時間過了就結束,但這也有可能是不適應的表現。建議父母應從小與孩子建立好的溝通,像飯後時間聊他喜歡的話題,避免問功課或考試等像質詢的溝通,即便分享瑣碎的事情,讓小孩慢慢地養成願意主動「聊」,之後很多想法或事情自然也會想起父母,養成願意跟父母談的習慣。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長期「洗腎」最怕這存活率不到10%併發症! 北榮研究找到解方

解散指揮中心選北市? 陳時中「6月底事情發生了大家就知道」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