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鳳林人口流失嚴重 「留人」成傳續客文化關鍵

客家電視台/黃小琪 花蓮鳳林 2022.06.03 19:02

花蓮鳳林以校長多、菸樓多和客家人多,三點特色著稱,過去有著豐富的人文發展,不過根據2021年統計,鳳林鎮人口又比前年2020年再少3%,降到了1萬0600多人,是全臺人口第三少,且人口密度最低的鎮。「把人留下來」是偏鄉的重要議題,在客庄客語的流失,客家文化的傳續也是關鍵,究竟鳳林在地的年輕人,努力去活化舊空間,跟他們想推動的地方再造有什麼關聯,我們繼續來關心。 夜晚的小鎮很安靜,轉角處老屋燈亮著,裡面坐著人,他們正在上客語課。 「正的四縣腔叫『食飯』,海陸腔叫『食飯 食飯』。」 客語老師從最簡單的生活詞彙開始教,台下坐著一群年輕學員,一個字一個字跟著學,他們上課的空間,正是耗時幾個月修繕完成的日式老屋,鳳林雖是傳統客庄,但有些年輕人還是不會說客語,藉著鎮上,有專屬地方公共使用的新空間,他們邀來客語薪傳師,想重學客家話挑戰國家客語認證。 客語薪傳師 宋德祿:「今天來這裡上課,最主要就是許多學員,想說要了解客家話,如果上課有成績,他們也很想參加9月份,全國的客家(語)認證。」 上課學員 涂小姐:「因為就是我媽媽自己是客家人,所以我是半個客家人,但是從小就沒有那個環境,所以我們就只會聽然後不會講,就覺得有一點點遺憾,那剛好這次有這個機會,就來參加這樣子的課程。」 這樣的「社區自學班」,還特別鼓勵年輕或非客籍的民眾來學,尤其為了想更融入客庄生活,所以還吸引不少移居到鳳林的人參加。 鳳林移居者 龍小姐:「因為我就是搬來鳳林大概快1年了,然後就覺得說生活中好像,幾乎大家都講客語,然後就有點融不進去,我想說如果學會客語,就可以聽懂他們在講什麼。」 場景轉到白天,老屋才剛開張,辦完客語課又辦木藝工作坊,而教木藝的老師恰巧就是學客語的學員,這「一進一出」之間,正是老社區活力的來源,基於這樣的發展概念,透過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而成立的「鳳林挺手團」成員,在計畫主持人潘文欽的帶領下,就很積極團結在地的年輕人,發揮客庄所謂交工互惠的挺手精神,來促進聚落公共參與,進一步把人留在客庄。 鳳林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主持人 潘文欽:「整個地方創生它很重要的是說,所有的動機要從地方DNA開始,就是說從這個地方的特色,我們的計畫題目叫做挺手,那挺手其實它是客家話裡面,很重要,是一個互惠的幫忙。」 工作人員 郭彩菱:「我們團隊的夥伴有各自的專長,那我們會以這些課程下去設計這樣子,那木工是我們第一個工作坊,未來的話也會有咖啡沖煮的技術,還有食品加工(等)。」 傍中央山脈山腳下的縱谷客庄鳳林,是臺9線上的珍珠,日治時因糖業、菸葉與伐木業等發展興盛,小鎮上酒家飯館林立,挺手團就有計畫全面盤點鎮內老屋,除了在地活用之外,還要協助媒合,讓老屋能成為更多人實現兩地生活,「二地居」的可能,藉此延長老舊社區的生命力。 鳳林鎮退休校長 劉見材:「以前鳳林最熱鬧就是這條路,就是這條路中美路 這條路,他們從這裡開始做 很正確,不過這需要很多人來挺手(協助),不是說只依賴年輕人,老一輩可以挺手的就來挺手,幫忙想。」 鳳林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主持人 潘文欽:「那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那(鳳林鎮)可能很多人的房子,屬於起家厝,或是說他人可能移居在外面,那你沒有跟他有關係人口的時候,他可能不願意承租給你,那我們有這層關係存在的時候,他就願意有一個信任,有一個信託的方式,那可以讓我們去把這個空間,給未來譬如說做為二地居,或是說年輕人要進駐來做承租的時候,可以比較順利。」 有屋就有人,有人就有文化,地方創生的核心理念,是想辦法留住既有的人,還要吸引離鄉的子弟回來投入,盼著青壯世代起身行動,讓人口逐年減少的鳳林鎮,可以因為用心經營,而有再發展的機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