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開手機,各種新聞消息總是迫不急待擠進眼前。但你可曾想過針對這些資訊,一一反思求證嗎?心理學博士黃揚名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分析,打發時間吸收無用訊息,可能不知不覺放棄求證、吸收了錯誤觀念,不如好好重新規劃自己的時間,利用可信的資訊管道,減少大腦處理訊息的壓力,把時間更有效的活用在正確的地方。以下是原文書摘:
大腦不是無底洞,慎選要處理的資訊
相較於過去的人,會因為找不到足夠資料而感到憂愁,現在的人則是置身於過量的資料中,卻不一定有意識到這是多麼高風險的一件事情。而我之所以會這麼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⑴過多訊息導致焦慮:現在很多上班族,只要一段時間沒有關注通訊軟體,就會累積一大堆未讀的留言。有些人只要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有莫名的焦慮感,深怕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訊息,後果無法彌補。通訊軟體上的留言,如同其他媒介上的訊息,都快速成長,甚至已經到有點失控的地步。
對於知識的追求,也從一種正面積極的作為,轉變為不得不追求的消極反應。因為各類型的知識推陳出新,再加上各種宣傳手法,讓人們陷入一種知識恐慌,覺得自己很像什麼都不懂。但諷刺的是,雖然接觸了那麼多的知識,似乎也沒有讓人變得比較不焦慮,反而會看到更多自己的不足。
⑵看到很多次就以為是對的:「積非成是」這個詞彙,我想不少人都聽過,意指即便是錯的訊息,由於存在太長一段時間了,就被當作是正確的。就像現在很多人還是誤以為吃菠菜可以補充鐵質,殊不知會有這樣的傳聞,是因為一個出錯的研究數據所造成。
在心理學研究上也有同樣的發現,就是當人們重複接觸到錯誤訊息後,雖然當下還有能力區分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訊息。但是時間一拉長,那些重複接觸到的錯誤訊息,因為記憶痕跡比較明顯,反而會被人們判定為是正確的。
1998年,英國有一位叫安德魯.魏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的醫生在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一個研究報告指出,腮腺炎、麻疹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能誘發自閉症的產生。雖然這個研究發表在很好的期刊,但由於沒有其他研究者有同樣的發現,所以這項研究在學術圈始終受到質疑。事後,這位醫師更被發現是造假了整個研究的數據。
即便如此,到了近年歐美還是有很多家長,對於疫苗的風險深信不疑,甚至連一些知名的人士,也都出面鼓吹大家不要讓小孩去打疫苗。也因為這樣,曾經一度在美國銷聲匿跡的麻疹,在2014年以及2019年又出現了大流行。
現在訊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再加上人們多數時候不會主動做訊息查核,像是打麻疹疫苗會導致自閉症的謬論,很容易就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
⑶正反意見都有,很難區辨:我們身處於一個訊息兩極化的時代,即便是面對一些你深信不疑的論點,也都會有相反的論述。比方說全球暖化的議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國前總統川普就一直認為全球暖化是少數人的陰謀論,而不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少數比較執著的人,會選擇認真蒐集證據,來釐清究竟哪個觀點才是對的。但對於多數人來說,要不就執著於自己相信的論點,要不就是完全放棄了,選擇不相信任何觀點。
延伸閱讀:
「一心二用」其實超級沒效率?心理專家教你「1個祕訣」擺脫瞎忙
你需要那麼多資訊嗎?
你必須要做選擇,幫自己做資訊的優先排序,這樣對你來說才是最有利的。就像我要寫研究計畫的時候,會先鎖定幾個關鍵詞去做搜尋,一般來說都會檢索到成千上萬筆資料。我當然不可能逐條去檢索,而會去看引用率比較高的、比較近期的,還有後設分析的論文。
引用率高的,表示這研究是這個領域中重要的發現;比較近期的,可以讓我知道最新的研究趨勢;後設分析的,則是幫我省下彙整論文的功夫,可以知道在這個領域中,大家有共識的發現是怎麼樣的。
你或許沒有找學術文獻的需求,但平常生活中你也該用類似方法來做資訊篩選。比方說,你可以只鎖定幾個提供高品質內容的平台,主動去瀏覽這些平台上的資訊。千萬不要被動瀏覽社交平台上的資訊,因為這些資訊良莠不齊,而且平台還有特定的篩選機制,有可能刻意投放某些偏頗的資訊給你。就像日前的美國總統大選,就有傳言說俄羅斯企圖買廣告來左右美國的選情。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判斷資訊的優劣,那你至少可以利用時間來做篩選,也就是說限制自己瀏覽資訊的時間。透過這樣的方式,避免自己暴露在過多的資訊之中,對你來說也有好處。
心理學小科普「假新聞傳遞較快」
現在假新聞傳遞快速,很多人怪罪於一些自動轉發訊息的工具。但是在2018年,有一群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得到的結論並非如此。他們分析了2006年到2016年由大約300萬名推特(Twitter)用戶發出的12萬6000則爭議新聞,結果發現假新聞在推特上被轉發的速度比真新聞快了6倍,且有多達70%機率被轉發。他們也發現即便在排除這個自動轉發工具的影響後,假新聞的傳遞速度還是比真新聞快很多。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他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假新聞一般來說都比較新奇,而人們喜歡轉發新奇的新聞。另外,還有一些假新聞會刻意吻合用戶的政治偏好,讓用戶更情不自禁的想要轉發。所以,如果你不想成為散播假新聞的共犯,下次在看到新奇新聞的時候,記得先去做一些查核,確認正確無誤,再去做轉發的動作。
(本文摘自/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