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群體免疫存在嗎 2-2】圍攻COVID-19 何美鄉、陳時中、柯文哲這麼說

匯流新聞網/陳 弘志 2022.05.27 08:02

CNEWS匯流新聞網 記者陳弘志/專題報導

前言: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下,「與病毒共存」和「清零政策」在國內外爭論不休,我國已走向與疫共存的路徑,但在國內外,都有人提出高度質疑,究竟群體免疫在現實環境中存不存在?在新冠疫情甫爆發,國內外研究文獻有限下,《CNEWS匯流新聞網》整理各方文獻與說法,試圖釐清民眾的疑慮,到底有沒有群體免疫?以及該注意哪些風險。

雖然國內外有部分學者高度質疑群體免疫的可行性,但在國內,有主流專家支持群體免疫論。放眼世界,有部分國家早已採行了這項做法,例如丹麥宣布,其國民接種疫苗的比率高,感染人數已經下降,已經暫停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是全球第一個形同群體免疫的國家。東方的的韓國,也努力學習與病毒共存,韓國已有超過 1700 萬名新冠病例,相當於三分之一民眾曾經染疫,韓國政府也因此宣布入境韓國不用隔離。

何美鄉:要走群體免疫之路 台灣不是確診人數越少越好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是國內群體免疫的指標性人物,她曾受邀到民進黨中常會,在蔡英文總統兼黨主席的面前演講防疫策略,並受到高度肯定。對於台灣的防疫政策,何美鄉表示,台灣不是確診人數越少越好,要看自然感染率,加上疫苗刺激所出來的抗體,加起就是群體免疫,達到某個程度後,R0值自然會下降。

【群體免疫存在嗎 2-2】圍攻COVID-19 何美鄉、陳時中、柯文哲這麼說

何美鄉說,群體免疫是當前必須重視的概念,與病毒共存的目地,是為了讓民眾回歸正常生活,不需要因為接觸確診者,就要被隔離十天,「假如感染率不夠高,那抗體免疫力就會下降,一直拖、一直拖,就像是想煮開水,但一直慢慢燒,就不會燒開。如果燒開了,就結束了」。

何美鄉也強調,她不是要大家趕快去染疫,盡快被感染得病,而是告訴大家,不要特別害怕。如果曾經接種疫苗,加上染疫後痊癒,這就是「疫苗抗體」再加上「自身痊癒後的抗體」,兩者相加,就是她得出「綜合免疫」的結論。

何美鄉說,因為疫苗接種後,保護力會隨著時間下降,在這樣的狀況下不斷重複,人類是無法避免被感染的,最終勢必要感染 Omicron,只是什麼時候被感染最好。假如施打疫苗三劑後再被感染,就可能產生Omicron 抗體,效力會比從未感染過的人還高,這是何美鄉的理論。

陳時中:如果疫情最後要解封 還是要回到群體免疫

台灣近日單日確診人數都在8萬人上下,有專家主張,國民染疫率加上追加劑的接種率,若能達到80%,就有機會群體免疫。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若要達到群體免疫,最好比80%的數字多一些,才會比較讓人放心,目前台灣的疫情已經處在高原期。

【群體免疫存在嗎 2-2】圍攻COVID-19 何美鄉、陳時中、柯文哲這麼說

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疫情最後要解封,仍需靠群體免疫,包括打疫苗、自然感染,兩種方式一起築起防衛牆,才可能對病毒產生抵抗力,他認為Omicron已經沒有清零的可能。

陳時中舉例,韓國先前在疫情高峰時宣布不再做PCR,因整體PCR量能已經不夠,醫院量能塞滿,只好使用快篩,接著輕症者也不用到醫院,就在家裡隔離,一步步朝這情況來做,這就是「緩慢讓疫情往前走」。目前台灣也走這條路。

陳時中說,過去有段時間,大家不太講群體免疫,原因是施打疫苗後產生突破性的感染人數仍多,加上保護力會下降。不過隨著疫情整體發展,如果最後疫情要走向解封之路,還是要回到群體免疫的概念,包括人為施打疫苗所築起的防衛牆,還有自然感染、痊癒後築起的牆,兩個牆疊起來如果夠高,對病毒就有抵抗力,「很多政策不是對或錯,是根據量能,以及時機點,如何接起來最恰當,都有討論的空間」。

柯文哲:這不是醫學問題 是政治文化問題

對於地方承襲中央的政策,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這不是醫學問題,而是政治文化的問題。例如英國已經下令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疫苗護照,要感染,就全國人民都感染,全體感染過,反而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存在嗎 2-2】圍攻COVID-19 何美鄉、陳時中、柯文哲這麼說

柯文哲開玩笑說,全台北市最安全的地方是萬華,抽血體內有抗體占97%,不管是打過疫苗,或感染過的人,整體是97%,這也是英國的策略,如果全部的人都感染,也不怕了,這也是一種策略,但過程中也許會犧牲一些人,所以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柯文哲也建議,如果要達到群體免疫,在疫苗足夠的情況下,也要替小學生接種。目前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5歲以上也都有接種疫苗。雖然小學生感染新冠肺炎,比例上不會太嚴重,但問題是會傳染給他人,若要達到群體免疫,政府仍要幫小學生接種完疫苗。

群體免疫後遺症?美官方研究:五分之一確診者罹患「長新冠」

達成群體免疫的幾項要件中,包括民眾染疫,但染疫到底有沒有風險?痊癒後有後遺症嗎?COVID-19目前是新興疫情,相關研究資料有限,但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5月發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65歲以下成年人中,每5個人中,就有1人經歷至少一種長期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則是每4人中,就會有1人出現至少一項長新冠症狀(Long Covid)。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CDC新冠緊急應對小組針對近200萬人的大型研究,比較65歲以下和以上兩種族群患者康復後,與未感染新冠民眾的對比狀況。研究發現,長新冠會影響許多不同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腎臟、血液循環、肌肉骨骼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道、神經系統,以及精神上的症狀。

【群體免疫存在嗎 2-2】圍攻COVID-19 何美鄉、陳時中、柯文哲這麼說

這份報告指出,無論感染者的年齡大小,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呼吸道問題和肌肉骨骼疼痛。至於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呼吸道以及肺栓塞等肺部問題的風險,是未感染者的2倍。65歲以上長者發生腎衰竭、神經系統問題和心理健康狀況的風險則更大。

那麼,對未工作能力與收入會不會有影響?這份研究指出,長新冠可能影響患者的勞動力表現,未來可能對康復者及其家屬產生經濟上的影響。

綜合以上文獻,看來要達成群體免疫,除了必須花費疫苗、染疫病痛、隔離、時間、金錢成本之外,後續還可能帶來身體長期傷害的風險。

群體免疫可能絕非部分網紅所認知「趁現在身體健康,趕快去染疫以達成免疫」這麼單純,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範,目前取得「無敵星星(指染疫後痊癒)」,若接觸確診者,也只有短暫3個月可以免被匡列,過了仍比照一般人處理。加上變種病毒的持續演化,現今的疫苗,不見得完全適用未來新形態的變種病毒。這場群體免疫之戰,未來可能還有很長的戰役要打,民眾仍需多加小心。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弘志攝/美國政府問責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群體免疫存在嗎 2-1】挑戰「與病毒共存」政策 陳文茜、周世瑀、佛奇皆質疑

【政府打炒房 3-2】玩真的?還是2022選前宣示大於實質?看各黨爆料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