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朱宗慶打擊樂團策劃的2022「臺灣新聲力+」系列,今日晚間7點30分以《擊刻風景》在臺北國家音樂廳打響第一場,並在6月3日及4日巡演高雄及臺中;28日於國家音樂廳帶來《名家聚擊》,由8組臺灣打擊樂名家演奏8首臺灣國人作品。在疫情兩年多來的最終局,臺灣擊樂界團結站上舞臺,以音樂鼓舞人心,與觀眾一起邁向如常生活!
《擊刻風景》彩排與投影。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原訂於去年演出的「臺灣新聲力」因疫情而延期,打亂一切節奏,這段時間,也歷經疫情高低起伏,但樂團始終沒有喪志,堅持以最專業、最積極的態度面對,為的就是希望將最精彩的演出與觀眾分享。今年,系列音樂會整體升級為「臺灣新聲力+」,除了《百人木琴》考量參加者眾而延期外,這兩場皆如期登場:「只要還有一位觀眾,我們就會繼續演出!」
《擊刻風景》以旅美作曲家黃思瑜〈女媧〉的世界首演開場,展現出從天地混沌至女媧造人、洪水氾濫與彩石補天等精彩神話,採用10人打擊樂編制,轉換出畫面感豐富的音樂篇章;緊接著楊祖垚的〈隱形循環〉則是用二重奏極簡編制,將圓周率編入音符密碼,探尋東方哲學與西方數學之間對於「圓」的定義,進而省思萬物循環的道理。
朱團團員演奏不聞鐘聲,唯有風雨。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上半場最後一首曲子,則是集合了臺灣三大領域名家的世界首演〈不聞鐘聲,唯有風雨〉,由作曲家賴德和創作,搭配藝術家董陽孜的書法作品〈無聲的樂章〉,由多媒體藝術家周東彥設計視覺呈現。
董陽孜表示,自己這套〈無聲的樂章〉最早是以爵士樂的方式來呈現:「這次能和打擊樂做出什麼樣的搭配,我相當期待!」面對已有多種多媒體版本的〈無聲的樂章〉,周東彥決定本次返璞歸真,不再大量使用電腦技術,而是將董陽孜的墨寶印在賽璐璐片上,再由燈光照出影子,製造出不同於以往的「手工感」。
賴德和的作曲靈感則是從疫情兩年出發,「鐘聲」代表的是祥和,「風雨」則是世界紛擾,雖然現在的情況似乎是〈不聞鐘聲,唯有風雨〉,但在世界運行的原理下,隱藏著每一項數字皆是前兩項數字之和的「費布納西數列」秩序,也是告訴觀眾在「風雨」過後,「鐘聲」即在不遠處。
大合照。朱宗慶打擊樂團提供。
下半場演出則先帶來一場音樂旅行:湯摩.亞里的〈印巴圖塔的旅程〉,用擊樂敘述14世紀唯一一位到訪所有伊斯蘭教國家的旅行者印巴圖塔,如何從摩洛科出發、經過伊朗、葉門至印度、斯里蘭卡,最終又到柬埔寨與中國的偉大旅程,展現出世界的中古世紀樣貌,也為觀眾帶來恢復日常後踏上旅程的期待;最後一首曲目赫曼.柯肯〈拼貼風景〉,則是2011年朱宗慶打擊樂團進行亞洲首演的曲目,當中使用了即興音樂與影像的搭配,不但考驗演奏者對於即時反應的敏銳度,更讓每場演出都是一套全新的創作。對再度演出,作曲家柯肯特別認為此作中秩序破裂與重建的過程,更值得觀眾在2022年的大疫情時代裡感受。
雖然暫時無法舉行大型壯闊演出,由小型重奏來展現擊樂的多元魅力!明日登場的《名家聚擊》,用「8×8」作為核心概念,邀請楊璧慈、吳國瑄、林雅雪、葉靜怡、孫名箴、張方鴻、鄭雅心、陳又誠等人號召8組臺灣優秀打擊樂家,合作演出8首由賴德和、洪千惠、李慧、林京美、劉韋志、蔡昀恬、蔡文綺、陳廷銓等臺灣作曲家的創作;當中由劉韋志創作的〈RESISTANCE III:卡珊德拉與光〉以及陳廷銓創作的〈敲〉,是世界首演,與觀眾一同感受臺灣擊樂社群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