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勳是個國中生,個性單純又溫和,也很認真看待學業及老師交代的事情,能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然而有件事情,小勳愈來愈覺得困擾,就是他不知道怎麼加入同學聊天的話題,想跟同學分享有趣的事情時,同學似乎也沒有什麼興趣聽,他愈來愈羨慕其他同學們在下課時間會聚在一起好像很開心的樣子,自己只能繼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爸媽發覺小勳的困擾後跟學校老師詢問,老師說小勳是個好孩子,但似乎不太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像是要找組員做分組作業時,小勳總是落單,需要老師協助安排分組。在老師建議就醫評估後,才發現小勳的狀況是源自於「自閉症類群疾患」的表現。
什麼是「自閉症類群疾患」呢?
雖然有些「自閉症類群疾患」的孩子在2歲多的年紀或是讀幼稚園時就被診斷出來,但有些語言發展沒有明顯落後、智力也正常的孩子,會在更大的年紀才呈現出社會互動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洛格森博士(Dr. Elizabeth Laugeson)設計了一套「社交技巧訓練課程」,課程目標是訓練自閉症類群疾患(過去又稱為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社交技巧,這是目前針對青少年及年輕成人患者在社交技巧上最有效的訓練方式,所以這套課程已經被引進到很多國家來協助這個年齡層的患者。
「社交技巧訓練課程」介紹
這套課程的名稱叫做PEERS®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PEERS」不僅是課程名稱的縮寫,在英文中是「同儕」的意思,非常貼切的說明的課程的核心目標。課程中有幾個主要的教學內容:
(1)把複雜的人際互動技巧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做說明。
(2)用角色扮演做示範,讓學員在課程中做演練。
(3)在學員上課時也會同時為家長上課,培養家長成為學員的「社交教練」,能在日常生活中參與並持續給予學員協助。
針對年輕成人寫的社交技巧訓練手冊經過台大醫院簡意玲醫師翻譯後已出版中文版,書名為「PEERS®青年社交技巧訓練:幫助自閉症類群與社交困難者建立友誼」,內容清楚易懂,非常推薦一讀。
社交技巧課程的進行方式如下:在每週一次(青少年的課程為連續14周,年輕成人為連續16周)的團體課程中,每堂課為90分鐘,上課內容涵蓋如何跟不熟識的人開啟對話、維持對話、如何加入一群人的聊天、參與聚會,以及如何處理衝突、霸凌等情境,把這些情境用一些步驟跟規則做說明,讓學員有一些可以依循的原則做參考,並有回家作業要練習。
家長的團體會在學員上課的同一時間在另一個教室進行,目標是訓練家長做為社交教練,在每週的回家作業中提供學員協助,當課程進行到最後十分鐘左右,兩個團體的成員會聚在一起,共同確認該週的學習重點以及回家功課。這樣的模式讓家長在課程結束後,仍能持續提供學員社交上的協助,協助學員持續進步,讓課程的效果可以持續發酵。
本院精神科兒童心智醫護團隊,幫孩子改善社交能力及 增進人際關係目前台灣對於青少年的自閉症類群疾患的社交技巧課程資源仍十分有限,像小勳這樣學業表現都跟得上、行為規範也能遵守的學生,常常不容易在學校申請到輔導或是心理治療的資源,在校外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到相關的課程,家長也常有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的挫折感與不捨。
因此亞東醫院精神科的醫師及心理師們積極地規劃完整的社交技巧訓練課程,預計在2022年暑假期間,開始依照PEERS®有系統的課程架構來開設青少年的團體課程,期待整套課程能如美國洛格森博士開設多年課程累積的成果一樣,帶給孩子社交技巧的改善、溝通能力的提升,同時也幫忙家長成為社交上的教練,更有信心地提供孩子社交上的協助,持續幫助孩子改善人際互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