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媒合藝術家進駐工研院 分享會探討科技與藝術之交錯關係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521 10:14:18)文化部為促進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研人員跨領域合作,鼓勵科研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實驗室,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徵求各領域藝術家及團隊提出科藝實驗進駐計畫構想。今年度選出張晏慈、王永安、吳宜樺、謝瀞瑩、蔡寧、吳修銘等6位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與科研人員共組科技藝術團隊。
19日在新竹「或者書店」舉辦期中分享會,發表階段性成果,分享本屆6位藝術家自3月進駐工研院迄今,進行實驗創作情形;分享會由計畫主持人工研院施香蘭經理及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擔任主持人,科技藝術團隊分別從AI肢體辨識、智慧影像顯示、語音合成及服務型機器自走車等實驗技術,探索6件進駐計畫在科藝交融、實驗、反思及創新等過程,進行深度交流。當日分享會也吸引許多科技藝術領域工作者、機構代表等共襄盛舉。
張晏慈探究記憶跟經驗重疊、交集,結合透明顯示虛實融合互動實驗室、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再現影像與舞者間的新記憶;蔡寧與智慧感測虛實融合互動研究室、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合作,打造耳語、眼色、失實三重空間,擬呈現看與被看的互動感測劇場。
吳宜樺與智慧機器人實驗室共同打造多樣裝置地景棚,藉由智慧機器自走車行走抓取物體及留下足跡,再現及演繹空間經驗;吳修銘建立AI辨識系統,將人與人的距離轉譯成一首樂章,捕捉人類行走時的影像變化、速度與身形,與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共創流動色彩的互動演出。
謝瀞瑩與智慧感測虛實融合互動實驗室、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探索奏樂與舞蹈的新運動體現,期呈現虛擬世界的姿態、虛實轉換的藝術實驗;王永安著重思考身體皮膚與語音的情意觸覺,攜手智慧語音實驗室共同梳理人與非人的「譜」,建構真實共生環境。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專門委員賴世哲表示,此計畫迎來第三屆,攜手工研院與科技藝術家,為藝術與科技的共創模式,開拓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可能性,並對本屆6組風格各異、經驗不同的科藝團隊,逐步發掘多元視角的實驗創作過程,表達肯定與支持。林昆穎總監亦指出本計畫特色包含大型技術含量,也期待本屆藝術家攜手科研人員,挑戰音樂、舞蹈、繪畫、電影等領域相互轉譯之成果。計畫執行單位也表示,透過本次分享會的深度探討,更加期待6組科藝團隊以藝術創作的感知、感受,為技術領域點燃新的火花、開啟未來合作機會。
文化部期許「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可成為支持科技藝術創作的能量站,攜手工研院串連多樣性的科藝網絡及資源,持續提供新技術與內容高度融合的實驗創新平台;未來期能擴大科技藝術生態圈,鼓勵藝文創作者、企業、科技領域研究單位等攜手合作、促進科技藝術創作的擴散效益。本計畫相關資訊,請參考Arts@ITRI計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satITRI/)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