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整理包/隔離期間什麼時候篩檢?最新居家隔離、居家照護調整政策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2.05.16 16:30

因應國內大量新增的確診感染者,為了保持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每日都有新的政策不斷調整,也讓民眾霧煞煞搞不清楚,針對過去一週最新對於隔離、建議、確診者最新的規定,Heho 統整一次讓讀者一次了解。

最新調整政策一次懂

我是確診者

幾歲可以居家照護?

急速增加的確診人數,為了讓保留醫院的資源,指揮中心開始在放寬確診者居家照護的年齡,放寬到 69 歲以下。

此外,即使原本收治到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的族群,如果收治 3-5 天以後,沒有照護的需求下就可以返家繼續居家照護。只要距發病滿 7 天、或是採檢日已達 7 天,無需採檢就可以解隔離。

確診者返回家中居家照護原本對同住者有相關限制,現在也全部取消,陳時中說:『同住者有些情況下不能與隔離者同住,但現在考慮整體,決定將年齡與健康條件限制取消,同住者篩檢規定則改成有症狀或隔離期滿時進行。」

哪些確診者會需要到醫院?

  • 80 歲以上:醫院
  • 70-79 歲、65-69 歲獨居: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
  • 出生小於 3 個月且發燒、3-12 個月發燒超過 39 度,經醫師評估需住院者:醫院

陳時中舉例:「自己目前 65 歲雖然不是獨居,但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在家照護就好。」

身體不舒服可以緊急就醫嗎?

台灣急診醫學會因應不同的對象,列出是否需要就醫、緊急篩檢的指引原則,若是出現嚴重症狀無論是不是確診個案還是密切接觸者都需要盡快到急診。

輕症、無症狀什麼條件可以解隔離?

  • 距離發病、採檢日第 5 天:一次快篩陰性(需要由專業醫護操作,不適用居家照護條件)
  • 距離發病、採檢日第 7 天:無需採檢

陳時中強調:「前面快篩、PCR 陰性要由醫事人員,不適用居家照護者。外界質疑這樣解隔離會不會太快,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到了第五天拿病毒培養已經無法培養,即使有時驗到病毒,幾乎是沒有複製的能力,也沒有傳染力。」

我是密切接觸者

現在對於「密切接觸者」定義只剩下同住家人,過往是採取「3+4」的隔離方式,如今指揮中心宣佈,自 5 月 17 日起,確診個案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只要是完成 3 劑疫苗接種,就可免除居家隔離。

哪些人適用0+7 可以免隔離?

確診者的同家人已完成 3 劑疫苗接種,就可免除居家隔離。但需配合 7 天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自主防疫規範,如需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需有 2 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證明,有症狀時建議在家休息,並以快篩試劑進行快篩。

新制0+7 陳時中也補充快篩使用時機,他說:「居隔裡 2 天內有快篩陰性的情況就足夠,一般情況不太需要快篩。有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可篩可不篩,因為很高機率感冒等病毒依然存在。有長時間的接觸史加上本身有症狀,建議快篩。他強調不用過度快篩,確認陰性後也需保持戴口罩、提高警覺。」

3+4 隔離期間什麼時候要篩檢?

對於沒有打滿 3劑疫苗的人,3+4 的前面 3 天為居家隔離、後面 4 天為自主應變,經過採檢陰性是可以外出的。

  • 篩檢時間點:開始居家隔離第一天需要自行快篩,以及後面四天若要出門也要天天快篩。
  • 緊急就醫需求:放寬可以同住親友載到醫院,或是可以自行騎車、開車、步行到醫院,或是聯繫防疫計程車。

若是在家裡隔離期間經過快篩為陽性,經過指揮中心最新 5 月 12 日起的政策,居隔、居檢、自主防疫三大對象只要快篩陽性,且經過醫師遠端視訊診療判斷,即可視為確診,不需要一定要經過 PCR 確認。在 5 月 18 日起再新增 65 歲以上長者也適用此新制,讓高風險者能及早服藥。

我家有確診兒童

什麼狀況需視訊診療?

主要是針對兒童緊急送醫作出規範,當有五大警訊出現時需視訊診療,必要時安排外出就醫。包含:

  • 如果兒童發燒超過 48 小時,高燒到 39 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 退燒後活動力不佳
  •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
  • 持續性嘔吐、頭痛、腹痛
  •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未解尿

什麼狀況需緊急送醫

有六大狀況時則需要緊急送醫條件,可以打 119 或由同住親友送醫。

  • 抽搐
  • 意識不佳
  • 呼吸困難
  • 唇色發白、發紫
  • 血氧濃度降到 94 %
  •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參考資訊:CDC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黃懷賢、雷思瑜

延伸閱讀:

整理包/兒童打莫德納、BNT疫苗差在哪?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公費補助輕症、無症狀確診者服用「清冠一號」,可視訊診療中醫診所看這邊

COVID-19/本土疫情高峰還未到!家裡需要先備藥、氧氣瓶?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