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鏟出生命莊嚴的躍動 國美館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

大成報/ 2022.05.14 00:17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繼順天美術館捐贈大批許鴻源博士收藏的臺灣美術作品之後,文化部於2019年再獲前輩藝術家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先生捐贈1467件作品,交由國美館整飭與代管。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誕,為紀念洪瑞麟於臺灣美術的定位與貢獻,並感謝洪氏家族的慷慨無私,國立臺灣美術館5月14日至8月7日,推出「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展覽,以「勞動者與臺灣寫實美術」為主題,精選洪瑞麟礦工作品35件與5本素描冊,及國美館所藏有關「勞動者」主題的作品共同展出,帶領觀眾看藝術家如何刻劃「勞動者」的形象與故事。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臺灣美術史的發展上,洪瑞麟可說是關注「勞動者」主題的前鋒,在礦場工作逾30年的他,與礦工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具有「礦工畫家」美譽。洪瑞麟曾經自述17歲時畫的第一幅油畫,就是揮汗如雨的農夫;而退休前的最後一幅畫,依然還是滿身泥垢的礦工,可知他一生對「勞動者」議題的堅持。因此國美館策辦「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係以洪瑞麟為核心,並從宏觀歷史脈絡及藝術史角度,探討臺灣寫實美術與臺灣社會意識的轉變關聯。

國美館說明,這次展覽中除設置洪瑞麟作品專區外,並規劃20世紀臺灣美術中有關「勞動者」的主題作品區,展出如李梅樹、劉啟祥、張義雄、鄧南光、黃榮燦、朱鳴岡、陳夏雨、席德進、何經泰、關曉榮等23位藝術家作品,以梳理臺灣美術寫實風格的發展,並呈現國美館在臺灣美術史的豐美收藏。

洪瑞麟專區的部分,以「礦工」主題作品為主,創作年代多集中在1941至1960年間;令人矚目的是,洪瑞麟生前最後一幅礦工油畫〈礦工(1)〉也在展出之列。據洪鈞雄回憶,洪瑞麟移居美國之後仍孜孜不倦於繪畫,直至晚年雖體力已大不如前,仍時常念著要繼續創作,因此洪鈞雄便為其架起畫架,隨侍在側幫洪瑞麟擠顏料調色。

而洪瑞麟以坑內的礦工為主題,邊畫邊構思畫面人物的衣著配色,因體力不佳、所以創作時間拉長,尚未完成全畫便已離世,留給世人無限的感嘆;這最後一幅作品也顯示出洪瑞麟畢生對礦工的關懷。此外,這次還展出洪瑞麟最常畫的好友「坤仔伯」畫像,及以礦坑災變為主題的畫作等,張張均顯示出洪瑞麟深厚的素描與寫實功力。

為了凸顯洪瑞麟與礦工的連結,國美館也特別向猴硐礦工文史館商借礦工裝備及採煤工具等,讓洪瑞麟畫作中的物件真實地呈現於展場之中。

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者」主題作品區,則以國美館典藏品為基礎,精選20世紀前輩藝術家到現今中壯輩藝術家的作品。20世紀的臺灣從日治、終戰、戒嚴、解嚴,直至走向民主化的社會,百年間經歷的政經動盪,形塑出這個島嶼的特殊文化面貌。在寫實主義表達現實生活的原則下,藝術家藉由呈現勞動者的艱辛生活、關懷社會與底層階級。

其中代表性作品如黃榮燦的〈搶修火車頭〉,火車頭幾乎占滿畫面,細看時則能發現有許多工人攀爬其上、或鑽入下方空隙搶修,不僅呈現勞動者的工作動態,也展現他們如螺絲釘般、卑微而偉大。

席德進的〈菲律賓漁夫〉,除了呈現他對常民的關注外,更凸顯他對人物的描繪功力,畫中的漁夫年輕秀美,黝黑的膚色顯現出他在烈日下的長時工作,深刻記錄了少年漁夫憂鬱的氣質及為生活所歷經的風霜。

何經泰自90年代開始創作的〈工殤顯影〉系列,則拍攝因工受傷而變成殘疾的人,以黑白肖像的方式呈現出深沉悲痛的力量,以及這些受苦的勞動者曾經如何地接近死亡。

「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總計展出24位藝術家(含洪瑞麟)共86組件作品,呈現洪瑞麟及20世紀臺灣寫實美術發展概況。為突破以往的策展方式,國美館在展覽期間將以多元詮釋方式,舉辦相關活動以提供觀眾多種看展方法。例如邀請退休礦工至國美館為觀眾導覽,從他們的角度及親身經歷詮釋洪瑞麟的作品;另外也將與臺中在地的表演者合作,以「做工的人」為主題發展跨領域創作計畫,於展期間進行展演。此外,尚有臺灣美術史專題講座、影片放映、教師研習、手語導覽等活動陸續推出,精彩可期。

展覽於5月14日正式開展,歡迎觀眾蒞館欣賞臺灣美術之美,感受藝術家筆下所呈現勞動者們的高貴與生命的律動。相關活動訊息請留意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文化藝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